洛陽兩漢彩畫道北路西漢蔔千秋墓壁畫
年6月,洛阳面粉厂职工在位于道北路的厂区内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一座空心砖双棺墓,洛阳博物馆黄明兰、张长森、梁久淮等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这座墓位于邙山南麓,烧沟村西南,东距西汉壁画墓M61约米,南距陇海铁路约米。因墓室内出土一枚印章“卜千秋印”,故称之为“卜千秋墓”。
卜千秋墓出土铜印及印文
卜千秋墓出土铜镜拓本
这座壁画墓保存完整,为砖室墓,包括墓道、墓门、主室及耳室。东西长约8.24、南北宽约10.04、深度达13米。因客观条件所限,墓道及南耳室未发掘。墓门向东,方向度。主室内有两具棺木,北棺内的头骨东侧有一件腐朽的圆形漆奁盒,盒中放置一面昭明镜及一枚“卜千秋印”。南棺内的骨架头部东南角有一已朽圆形漆奁盒,盛有一面四乳四螭镜。在主室及北耳室共计出土随葬品60件,其中铜器8件,铁器5件,陶器47件。壁画主要绘制于主室墓门内上额、墓顶平脊及后壁。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判断,此墓年代约为西汉中期稍后,即昭帝至宣帝(公元前86-前49年)之间。
西汉卜千秋墓平、剖面与壁画位置示意图
在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结束之后,黄明兰组织力量,将全部墓砖拆下,运回洛阳博物馆西关办公区,放在防空洞里。直到年初,将此墓搬迁、复原至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卜千秋墓平出土器物
复原至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卜千秋墓外景
复原至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卜千秋墓内景
该墓主人名卜千秋,“千秋”在汉代以此为名的人较多,也用作地名,曾有学者对这个名字做过考证:“《急就》‘周千秋’条,颜注:‘千秋亦欲长生久视也。汉有张千秋、田千秋。’应麟补曰:‘又有韩千秋、鄂千秋、夏侯千秋、蔡千秋、在千秋。《战国策》云:为千秋之祝。’”居延简中有“周千秋”、“朱千秋”、“訾千秋”、“傅千秋”、“萧千秋”、“叔千秋”,另有3位姓不可知、名为“千秋”者,还有“千秋里”、“千秋隧”。敦煌马圈湾简有“郭千秋”、“千秋隧”、“千秋亭”,汉印有“邪千秋印”、“孙千秋印”,西汉张安世的一个儿子叫张千秋。从以上所举例证之多,可见“千秋”确为汉代人喜欢用的名字,反映出汉人对现世的眷恋和期望。
卜千秋墓句芒图摹本(王绣摹绘)
一句芒图
方形,绘制于墓门内上额梯形山墙正中的空心砖上。摹本边长42厘米。人首,黑发挽髻,两鬓垂发,两耳平伸。鸟身健硕,曲颈,长肢,两翼展开。立于山巅之上,欲展翅高飞。人首鸟身造型奇特,先以圆润饱满的墨线勾勒出基本轮廓,再以朱、紫、白等颜色填充其间。整个画面以曲线为主,形象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
卜千秋墓墓顶壁画仰视图
对于这一奇特形象,学术界有不同解释。早期研究者认为是仙人王子乔的形象,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已升仙的墓主人像、玄女、辟邪神千秋、万岁等。信立祥指出,“方形的门额砖上,画的是人首鸟身的句芒形象。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句芒是掌管人间寿命和祸福的东方之神。”贺西林也提出,这一形象正好位于墓室东壁,与西壁的西方神蓐收相对,东壁应是东方神句芒。句芒为春神、木神,亦为主生之神。《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本书采纳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
浅井头西汉墓CM伏羲与日中金乌图
永泰街中段西汉墓M25伏羲图
年,在洛阳金谷园发掘的新莽墓后室壁画中,绘有句芒图,与卜千秋墓句芒图有一些共同点,均为人首鸟身,两翼舒展’呈前行状,周围饰云气纹。在烧沟西汉晚期墓M出土的彩绘陶壶上,绘有人首兽身形象有的头部造型与卜千秋墓句芒图中的人首有相似之处。
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王绣摹绘)
二升仙图
这幅图恰似一幅瑰丽奇异、动感十足的长卷,横亘于主室前、后墙壁之间的墓顶平脊内侧。摹本高32、长厘米。前幅壁画平视即可,而这幅长卷须仰观视之。画面中的人物、动物、曰月、云气纹等种类丰富,神态各异,可说是汉代桓谭《仙赋》的形象再现:
仙道既成,神灵攸往。乃骖驾青龙,赤腾为历,躇玄厉之摧嶵。有似乎鸾凤之翔飞,集于胶葛之宇,泰山之台。吸玉液,食华芝,漱玉浆,饮金醪。出宇宙,与云浮,洒轻雾,济倾崖。观仓川而升天门,驰白鹿而从麒麟。周览八极,还崦华坛。氾氾乎滥滥,随天转琁,容容无为,寿极乾坤。
洛阳石油站家属院东汉墓女娲与曰中金乌图
(一)伏羲与日中金乌
位于画面右侧。伏羲上身人像,头戴冠,五官清晰,神情庄重威严,侧目与金乌相视。下身鱼尾上翘,略低于冠。右侧为一圆形的红色太阳,四隅用红、绿两色各绘出一山字形火焰状光芒,紫色涂地,红日中心上部有一黑色金乌面向伏羲,含物疾飞。
洛阳浅井头西汉墓CM、洛南新区永泰街中段西汉晚期墓M25壁画的绘画风格与其近似。洛阳石油站家属院东汉早期墓中壁画则是女娲头顶一曰中金乌。
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伏羲与日中金乌形象(王绣摹绘)
(二)女娲与月中蟾蜍
位于画面左侧。女娲上身人像,面目清秀,拱手面向月中蟾蜍。下身蛇尾残损一半,仅存上翅尾部,与头等高。其右侧为一圆形白色月亮’四隅用白、绿两色绘制山字形光芒,以红色铺地。圆月中绘蟾蜍与桂树,蟾蜍身上有墨色黑斑,四肢舞动,面向女娲。桂树是以浓重的赭石画出树干,再用紫色平涂的方法来绘出树叶。
在中国古代传说人物里,伏羲、女娲被尊为人类始祖。以往考古发现的伏羲、女蜗形象,多为两像并列,蛇尾缠绕’而卜千秋墓中的则是各守一端,分别与日、月形象为邻,象征着阳与阴。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鱗身,女蜗蛇躯。”
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女娲与月中蟾蜍形象(王绣摹绘)
(三)西王母与墓主夫妇
西王母位于整幅长卷右侧,与墓主夫妇像相视面对。端坐于浮云之间,面前有一玉兔,前肢略伏于地,后肢直立,长尾拖地,旁侧为嘉禾三枝。
卜千秋夫妇像均为闭目,为逝者之相,画面为上、下排列。上方为卜妻拱手站于三头凤鸟之上,手臂上立一只三足乌。下方为卜千秋持弓立于舟形蛇背上,其身后有一只九尾狐紧紧跟随,蛇下有一只大蟾蜍呈迎送状。
孙作云指出,女子所乘三头鸟,就是《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的“鵸鵌鸟”:翼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九尾狐,见于《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墓主夫妇迎面相对的这个女性形象,学术界颇有争议。黄佩贤收集了各家之说,并得出以下结论:“一些研究者将洛阳卜千秋墓主室顶的壁画仙人像与西王母拉上关系,释之为西王母的侍女、西王母和它的侍从、西王母本人,但学术界对这些说法未有共识。”
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西王母与墓主夫妇形象(王绣摹绘)
笔者认为这一女性形象应该是西王母。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文学的笔调,用文字描绘出西王母的形象:“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曰睹西王母。翯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注云:“张揖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首,蓬发翯然白首,石城金室,穴居其中。’”扬雄《甘泉赋》:“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虙妃。”洛阳偃师南蔡庄东汉墓中出土肥致碑云:
“土仙者大伍公,见西王母崑崙之虚(墟),受仙道。”
偃师辛村新莽墓M1西王母与凤凰图
Ml西王母图
Ml西王母图局部
目前所见时代较早、具有西王母典型形象的壁画资料有以下4条。年7月,偃师高龙乡辛村西南发掘一座新莽壁画墓Ml。在中、后室之间横额正中绘有一幅西王母壁画。西王母坐于云端,头戴胜。右有玉兔捣药,下部有蟾蜍、九尾狐。年4-6月,在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赵圈堂村发掘新莽至东汉早期壁画墓,有西王母宴乐图,位于墓室西壁南部。画面上,绘有西王母、蟾蜍、九尾狐、青鸟、龙、仙人等形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藏年洛阳出土西汉彩绘画像空心砖上,有西王母的形象,头戴胜,似端坐于一高台之上。近年,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偃师出土新莽彩绘画像空心砖上有西王母形象。
偃师南蔡庄东汉肥致墓碑拓本局部
仔细分析卜千秋墓所见这一女性形象,与上述西王母形象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一,头上两端凸起,与上述资料中西王母戴“胜”形制相近;其二,坐于云端,处于较高的位置;其三,这一女性形象面前有玉兔、蟾蜍、九尾狐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西王母图像系统。所以说,卜千秋夫妇面前的这个女性形象应该就是西王母。正如巫鸿所云,卜千秋墓中的西王母形象,是目前所知有关西王母的最早形象。
洛阳北郊岳家村唐墓M30中出土一面东汉三角缘画像镜,镜上有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并有“王公”、“王母”的题记。与西王母有关的铜镜铭文,如洛阳西郊新莽或稍后墓M出土一面禽兽博局镜,铭文为:“桼言之纪从镜始,长保二亲利孙子,辟去不羊(祥)宜吉(贾)市,寿如金石西王母,从金(今)以往乐乃始。”
陕西定边县新莽至东汉早期墓西王母宴乐图
陕西定边县新莽至东汉早期墓西王母宴乐图局部
(四)羽人
位于月中蟾蜍右侧。羽人深目高鼻,圆鼻头,注视前方,长耳,头发呈三角形后飘。身披紫色羽衣,腹部滚圆,双手持节而立,下着红色羽裙,清晰可见,前后均饰以S形云气纹,以示腾云驾雾,行于空中。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藏洛阳出土西汉西王母画像空心砖
羽人的突出特点是身上长有羽翼。《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偃师出土新莽西王母画像空心砖
洛阳岳家村唐墓M30出土东画像镜及拓本
洛阳机车工厂东汉墓青铜羽人像前侧面
青铜羽人像左侧面
洛阳东汉墓出土有羽人铜像、陶塑像。年,在洛阳机车工厂东汉墓发掘中,清理出一件鎏金青铜羽人像,双手抱一前为长方体后为圆柱体的器物,通高15.5厘米。年,在洛阳涧西七里河西北发掘一座东汉晚期墓,出土一件高85厘米的十三支陶灯。于曲枝灯盏接近灯柱的部位均有一端坐其上的羽人,穿红色短裤,两手平伸,双脚踏在曲枝上。在其下部的灯盘内,其中有四个圆孔内插有四支龙形饰,龙尾处坐一羽人,服饰同前,仅姿态略有不同,呈双手扶膝状。
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羽人形象(王绣摹绘)
(五)五灵
包括青龙、白虎、朱雀、麒麟及玄武前身的鱼妇。位于长卷中段及右端,占整个画面的60%以上,成为升仙图中的主体。
青龙、麒麟、朱雀、白虎均为向左飞奔,形象生动。行进在最前面的一对青龙交缠前行,谓之“交龙”。上大下小,上面的大龙伸展双翼,颈部与尾部有鳍。下面的小龙仰首张口,回望大龙。
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动物形象
紧随其后的动物,笔者认为应是一对麒麟,亦为上下排列。上面一只无角,为麒,雄兽,圆睁双眼,后竖双耳,羊首虎尾,遍体有斑点,收紧前肢,伸直后肢,展开双翼。下面的一只与上面相似,唯头顶生有三角形角,应是雌兽麟,翼翅形状与麟略有不同。
洛阳七里河东汉墓十三支陶灯
在历史文献中,有一些关于麒麟的记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游猎赋》中有一句“兽则麒麟角端,騊駼橐驼”。司马贞索隐:“张揖曰:‘雄曰麒,雌日麟。其状麇身,牛尾,狼蹄,一角。’郭璞云:‘麒似麟而无角。’毛诗疏云:“‘麟黄色,角端有肉。’京房传云:‘有五采,腹下黄色也。’”《初学记》卷二九引《孝经古契》:孔子曰:“吾所见一兽,如麕,羊头,头上有角,其末有肉。”东汉蔡邕撰有《麟颂》:皇矣大角,降生灵兽。视明礼修,麒麟来孚。春秋既书,尔来告就。庶士子钽,获诸西狩。”综合上述文献所述,可以总结出有关麒麟的几个特点:其一,雄曰麒,无角,雌曰麟,有一角;其二,麕身,麕即麇,也就是獐子;其三,羊头。
江苏邳县尤村东汉元嘉元年墓画像石上的麒麟形象
偃师寇店李家村东汉铜器窖藏鎏金铜麒鱗
孙机《几种汉代的图案纹饰》一文,收集了大量文物上的麒麟图案资料,其中一些与羊的形象近似。年3月,偃师寇店李家村村民在挖树坑时,偶然发现一座古代铜器窖藏,共计48件。其中有一件鎏金铜麒麟,高8.6、长6.7、宽3厘米。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年7月,在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40分厂工地,发掘出东汉光和二年(年)王当墓,出土两件麒麟纹铜牌。最具说服力的是带有榜题的麒麟形象。年,江苏邳县燕子埠乡尤村发现东汉元嘉元年(年)画像石墓。在其墓门左侧石柱的第三层,雕刻有两只瑞兽,左侧榜题为“福德羊”,右侧榜题为“骐驎”(麒麟)。雕刻的麒麟体形与福德羊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麒麟头部侧面瘦长,近椭圆形,双耳立起,其间有一独角冲天,独角上端呈三角形。而羊的头部侧面呈直角等边三角形,双角向下卷曲。
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东汉王当墓麒麟纹铜牌及拓本
卜千秋墓升仙图壁画中的一对麒麟之后是一只朱雀,鹰首凤尾,昂首阔步,展翅欲飞。随之而来的是一只白虎,瞋目张口,款款徐行。位于长卷最右端的是一条蛇首鱼身的复合体。上窄下宽的蛇首,双目圆睁,双耳后竖,昂首向上,身体蜷曲,有双鳍,周饰云气纹。考古简报认为是“黄蛇”,表示太阳西入水中(或东出水中)。近年,贺西林提出是玄武的前身北方神灵“鱼妇”。《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年,在河南永城柿园对西汉梁王壁画墓进行了考古发掘,主室顶部的四神云气壁画左侧有一怪兽的侧面像,与卜千秋墓中的“鱼妇”(或黄蛇)形象相似。
河南永城柿园西汉梁王墓四神云气图
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鱼妇形象
关于四神的象征意义,在洛阳出土汉代铜镜铭文中有所体现。烧沟东汉早期墓M21出土一面四神博局镜,铭文为:“福禄进兮曰以前,天道得物自然。参驾蜚龙乘浮云,白虎先上大山,凤皇下见神人。”洛阳西郊东汉早期墓M出土一面四神博局镜,铭文为:“福熹进兮曰以前,食玉英兮饮澧泉。驾交龙兮乘浮云,白虎引兮上泰山,凤皇集兮见神仙。保长命兮寿万年,周复始兮八子十二孙。”洛阳五女冢新莽墓M出土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纪年镜西汉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四神博局镜上,亦有四神形象。
五女冢新莽墓M永始二年四神博局镜及拓本
三方相氏与龙虎图
梯形,位于主室后壁山墙上,与句芒图遥遥相对。摹本高54、上宽46、下宽厘米。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为一肥头大耳、手舞足蹈的神祇形象,两侧饰以云气纹。下层为一对龙虎张牙舞爪,相视驻足。
卜千秋墓方相氏与龙虎图摹本(王绣摹绘)
上层神祇猪首人身,孙作云指出为方相氏。南阳赵寨汉墓出土的阴线刻画像石上也有方相氏的形象。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馆藏一件汉代三角形石刻,刻划一左手握刀、右手执盾、半蹲半跪的武士形象,或与驱傩有关。古文献里有一些关于方相氏在大傩活动中的记载。《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续汉书.礼仪志中》用文字记录了东汉洛阳城大傩活动的全过程:
方相氏与龙虎图在卜千秋墓主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银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
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卫。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依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依子和,曰:“甲作食凶,腓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備。嚯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云。
偃师商城博物馆藏汉代三角形石刻
南阳赵寨汉墓画像石阴线刻方相氏形象
东汉经学家马融曾撰《龙虎赋》,仅存“勇却见之,莫不主臣”残句。龙虎相视对峙,汉镜铭文中的“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是其含义的最好诠释。年7月,洛阳市涧西区丽春西路厂汉墓M92出土一面尚方四神博局镜,该镜外区饰一周铭文带:“尚方御竟(镜)大母(毋)伤,湅治银锡清而明,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
偃师辛村新莽墓Ml画像空心砖上的龙虎纹
这一镜铭充分说明汉代人通过四神形象的运用,以达到趋吉避凶、福佑家人的目的。在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Ml中,空心砖上也模印有龙虎相对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龙虎之间有竖行篆书“富贵宜子孙”,与汉镜铭文一样,反映了汉人的美好愿望。在洛阳出土西汉画像空心砖上,保存有许多龙、虎形象,刻划细腻,生动传神,或为阳线模切,或为阴线刻,形式多样。
洛阳涧河西岸东汉墓M14空心砖上镂刻的龙虎纹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西汉画像空心砖上的龙纹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西汉画像空心砖上的虎纹
年5月,在修建金矿公路过程中,于洛阳涧河西岸发掘一座东汉早期墓M14,年5月搬迁、复原至王城公园,年复原、展出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在该墓前堂与主室之间用空心砖砌一道隔墙,墙上镂空加阴线刻有龙虎形象,并施彩绘,构思奇巧,极显生动。惜年代久远,彩绘褪尽,现已不存。
洛阳涧河西岸东汉墓M14空心砖上镂刻的龙虎纹
本文来源于洛阳两汉彩画
歡迎分享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