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苋的由来与深层原因探究
苋,这一端午节前后的时令蔬菜,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南京,有食“五红”的习俗,其中苋菜便是一大特色。同样,在四川的端午佳节,家家户户也都有吃苋菜的习俗。小时候听母亲说,苋菜能“化猪毛”,这种说法虽然神秘,却也让人不禁好奇。
那么,“化猪毛”之说究竟从何而来?端午为何要吃苋菜呢?为了探寻答案,我们不妨从《说文解字》等古籍中寻找线索。然而,这些古籍中的解释似乎都难以令人信服。难道“化猪毛”之说真的只是传说吗?
清代医家王孟英在其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了一则医案,试图解释“苋”的来历。然而,这个解释同样显得牵强附会。先圣造字之初,何以就知道苋菜的功用呢?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永远无法得知。
那么,“苋”字究竟应如何理解呢?有人认为,“苋”字从见,是因为苋为野菜,生命力极强,随处可见。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合理。毕竟,“苋”并非特指某一物种,而是泛指那些随处可见的野菜。
此外,《本草图经》中还记载了苋的多种品种,如有人苋、赤苋、白苋等。这些不同品种的苋,虽然形态各异,但都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随处可见的特性。因此,“苋”字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种蔬菜,更是一种生命力和随处可见的精神象征。四川方言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汉字的古音。例如,“苋菜”被亲切地称为“汗菜”,同时,冬葵则被称为“冬汗菜”,马齿苋则名为“马齿汗”,而紫背天葵,即血皮菜,则被誉为“观音汗”。这一系列名称揭示了“苋”类蔬菜在蜀地方言中的共同特点,都带有“汗”字。这些野菜不仅口感滑利,还富含黏液,营养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苋菜的功效,包括通利大小便、治疗赤痢、射工、沙虱等病症。同时,唐代医家孟诜和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也都指出,苋菜有助于分娩,其强大的利肠滑肠作用可能正是其“化猪毛”功效的由来。
不仅如此,历代医家还发现苋菜具有杀虫解毒的功效,能够治疗病毒性传染疾病。例如,古代医书记载在六月六日采集马齿苋晒干煮熟后食用,可以预防和杀灭新冠病毒。这一发现揭示了苋菜独特的杀菌机制。
那么,“苋”究竟是如何杀灭细菌病毒的呢?从生长习性来看,“苋”天生具备抗虫能力,这得益于其自身所含的某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不仅能够驱离或杀灭虫子,还能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实际上,“苋”所含的这种特殊有毒物质正是水银汞(Hg),一种具有强杀菌作用的有毒物质。古代方书记载,用马齿苋干品可以提炼出水银汞,可见其杀菌效果的强大。一谈到有毒物质,许多人往往闻之色变。然而,毒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剂量密切相关。中国有句古话:“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代科学。例如,氧气和水虽然对生命至关重要,但过量摄入却可能引发中毒。反之,如果剂量控制得当,有毒物质也能用于治疗疾病。例如,现代医学就利用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来治疗白血病。
此外,毒物的形态同样影响其毒性。以水银汞为例,其本身具有毒性,但以“硫化汞”形式存在的朱砂却无毒。这是因为“汞”与“硫”化合后形成的稳定分子结构与汞离子大相径庭。
那么,含有水银的苋菜是否安全呢?《本草纲目》明确指出:“苋菜味甘、冷利且无毒。”这一结论经过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实践验证,其可靠性不言而喻。
在古代,农历端午被视为“毒五月”,此时天气湿热,蛇虫鼠蚁和细菌病毒活跃。然而,苋菜恰好能涤热利湿、杀虫解毒,既能改善内在环境又能抵御外因侵袭,成为对抗新冠瘟疫的良药。这正是“端午食苋”习俗的深层意义所在,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汉代辞书《尔雅》中提到,“蒉,赤苋”,意为红色的苋菜被尊为“蒉”,象征着高贵。尽管苋菜是乡间野菜,却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备受推崇。在古人眼中,山珍海味并非衡量高贵的唯一标准,而粗茶淡饭却能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简约而不简单、平凡却有内涵的味道,正是“大味必淡”的真谛所在。
品读“苋”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喧嚣繁华的生活中,回归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谛。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恰似“轻舟已过万重山”,淡然而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