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海棠药用植物中的佼佼者

  野生中华秋海棠群落

中华秋海棠,学名为BegoniagrandisDry.,亦被人们熟知为秋海棠。这种植物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其野生环境多样,常见于山谷阴湿的岩石上、滴水的石灰岩边、疏林阴处以及荒坡阴湿之处。在我国,秋海棠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而中华秋海棠却因其卓越的耐寒性,成为该科中分布最北的一种,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耐寒秋海棠。中华秋海棠,这种被誉为“耐寒秋海棠”的植物,偏好生长在山谷中阴湿的岩石上。秋海棠科是一个包含约5属多种植物的大家族,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这个大家族仅包含秋海棠属,约30多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各个省份。虽然其中极少数种分布于华北地区和甘肃、陕西南部,但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是它们最为集中的生长地。值得一提的是,秋海棠属中有不少品种可入药,但多数为民间传统草药,较为冷门。其中,紫背天葵、红水葵(天葵海棠)以及红孩儿(思茅食用秋海棠)等品种,或许能为人们所熟知。

中华秋海棠的叶片形态独特

两侧不等,基部呈现心形,且略带偏斜。这种植物在传统药物学专著中的记载相对较少,但其药用价值却不容忽视。据记载,其植株和块根均可入药,具有发汗、缓解筋骨疼痛和毒蛇咬伤的功效。在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这种植物被首次记载,并赋予了它“黑白二丸”的药材名称,同时还有一点血、岩丸子、鸳鸯七、红白二丸等别名。其中,“黑”指代的是黑色的老块根茎,“白”则代表新生的白色块根茎。值得一提的是,新鲜的中华秋海棠还带有可口的酸味,入口酸爽,无任何异味,是一种极佳的调味剂。

中华秋海棠的块状根茎

秋海棠地下长出的球形块茎,不仅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还能发挥繁殖作用。这一地下营养器官使得植物能在环境不利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安全度过寒冬或旱季。中华秋海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关节和叶柄呈现出的红色特征。这些关节处的珠芽,与百合的珠芽颇为相似,同样具备无性繁殖的能力。这种繁殖方式称为珠芽繁殖,它通过将带根植株旁长出的具有株丛性质的小芽与母本分离,实现单独的繁殖效果。中华秋海棠的雄花特征鲜明,其花被片共有4枚,其中2枚较大,2枚稍小。中华秋海棠的雌花形态同样别具一格,其蒴果呈倒卵形,拥有三个薄翅。与雄花不同,雌花具有下位的子房,子房外缘有三个棱,其中一枚较大,另两枚较小,柱头则常分裂为三枚。值得注意的是,雌花与雄花往往并非总是排列在一起,而是形成稀疏的聚伞花序,以确保同一花序内的雌、雄花不会同时绽放,从而有效避免自交授粉,确保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即将成熟的蒴果

中华秋海棠,这一北京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在北京地区仅此一种,其野生分布主要见于房山、海淀、昌平、门头沟等区域,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或岩石缝中。此刻,正值中华秋海棠花期绚烂之际,不仅绽放出别样的美丽,更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其繁殖方式既独特又多样,既可以通过珠芽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当果实成熟时,种子虽细小却数量众多,每个果荚内都蕴含着成千上万的种子。一旦蹦撒掉落,这些种子便能在来年孕育出新的植株,生生不息。秋后的中华秋海棠,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其叶片背面逐渐泛起一片殷红,宛如张开的血管般鲜明,成为观赏中华秋海棠时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jz/15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