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山楂珍珠草知母紫花地丁紫苏栀子

 

藏红花,别名:番红花、西红花,为鸢尾科草本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甘、平。入心、肝经。活血养血,化瘀生新。主治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心忧郁积、胸肋胀闷。

本品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蕾。本品功效同红花,有凉血解毒,治温病,热入营分,斑疹不退。可用于温病热入血分及斑痧大热等症。1.对子宫有兴奋作用。2.对气管、血管、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含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藏红花醛、糖类、氨基酸等。3——10g,水煎服,或入剂。如何鉴别番红花的真伪优劣:番红花由众多扁平的柱头压集而成,柱头红棕色,顶端较宽大,向下渐细,在放大镜下顶端边缘为不整齐的齿状,并有绒毛状突起。入水浸泡,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水被染成黄色,水面不应有油状物漂浮,水不显红色,用棒搅动不易碎断,否则是伪品。番红花以身干、身长,花丝少,色紫红,味辛凉者为佳。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原名赤爪子。《本草纲目》名山樝,今通作山楂。商品分为北山楂、南山楂两种。

1、北山楂

别名:山里红、酸楂、红果(果名)、山楂片、红果片、酸楂片。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小乔木山楂及其变种山里红的成熟果实。栽培。

采收加工:10月份采收成熟果实,趁鲜切成楂片晒干即成。

产地:主产于山东省益都(古名青州府)、临朐、沂水、安邱,以及华北地区,此外河南新乡地区也有生产。

性状鉴别:新鲜果实呈球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鲜红色或紫红色,密被灰白色细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或残留国柄。干燥后的楂片薄厚不一,有2~3刀片或5刀片之分,片多卷边或皱缩不平。果肉淡粉色或淡棕色,内含淡黄色种子5~6粒,略呈枯瓣形,极坚硬。2刀片种子仍集结于果肉中心,3~5刀片则散落于果肉之外。果肉气微清香,味酸而微甜。以片大二薄,肉厚粉白色,皮鲜红色,种子不超过20%者为佳。按产地划分以山东益都地区产品最好,华北地区产品稍差,河南新乡地区2~3刀片次之。

2、南山楂

别名:棠球子。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野山楂—湖北山楂、华中山楂等的成熟果实。多为野生。

采收加工:8月上旬采收成熟果实,直接晒干或沸水中浸烫片刻,捞出后压扁后晒干(山楂饼)。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

性状鉴别:本品直接晒干者呈球形,直径0.8~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褐色,稍显皱缩,亦有宿存花萼及果柄痕。果肉薄显干瘪。质坚结,不易破碎。内种子与北山楂相似。山楂饼扁圆饼状,褐色,常有破裂,气微,味酸涩。以粒大火饼圆厚,色红褐者为佳。习惯认为楂饼品质稍好。

主要成分:含有苹果酸、枸橼酸、维生素C、核黄素、胡萝卜素、蛋白质、脂肪等。野山楂又含山楂酸、鞣质、皂甙等。

药理作用:消导食积,化瘀散滞。其原理为:

1、助消化。山楂酸有促进消化作用。

2、抗菌。体外试验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扩张血管和降压。通过扩张血管而起较持久的降压作用。前人认为山楂能行瘀散滞,可能与其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关。

炮制:生用、炒用或炒焦用。

性味:酸、甘、温。

归经:入肝、脾、胃经。

功能:消积、行瘀、化滞。

主治:食积、肉积,脘腹满闷,脾脏肿大,经闭瘀阻,产后儿枕痛,疝痛,痢疾等症。

临床应用:

1、治食积(消化不良)对消除油腻、肉积(由食肉和脂肪过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尤为合用,也可用胃酸缺乏症;对小儿伤乳之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效果也好。常配淮山、布楂叶、青皮、神曲、竹茹等,或用包河丸。

2、治腹泻,对痢疾或慢性结肠炎都有疗效,取山楂有抗痢疾杆菌和收敛止泻作用。常配煨肉蔻、炒扁豆、煨木香等。

3、治瘀痛,取其有化瘀(扩张血管而解除郁血状)作用,较常用于妇女月经痛、产后下腹瘀痛等。常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益母草等。

治疗心脉瘀滞而致的心绞痛,可配首乌、丹参、白果叶等。

4、治出血,用山楂炭。对胃出血,配白芍、陈棕炭、当归炭、党参、金樱子等;对血痢,配禹余粮、川连、银花炭、煨诃子等。

附:胃酸过多有吞酸、吐酸者慎用山楂;胃溃疡患者也应慎用。

用量:6~12g。

处方举例:保和丹(朱丹溪)(成药):含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等,每服9~12g,温开水或麦芽糖送下。

消食方:炒山楂9g,神曲9g,布渣叶12g,淮山9g,金银花9g,葛根6g,青皮6g,水煎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壳,发热感冒加佩兰、连翘。

注:据报导山楂有强心、扩张血管及持久降低血压作用,山楂流浸膏,对于心脏衰弱,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有一定效果。山楂花、叶浸剂治疗高血压,有良好效果。

别名:日开夜闭。

植物名:叶下珠。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直立草本。生于田间、旷地上。

分布:广布于热带地区和我国长江以南至广东。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荒郊、野地。

性味:性微凉、味淡。

功能:平肝、清热、明目。

主治、用量和用法:1、疳积:干用5钱至1两,蜜枣4枚,清水煎服;2、眼热:干用5钱至1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3、疳积上眼:用法同上。

验方:(治小儿疳积方)珍珠草5钱、独脚柑2钱、金钱草3钱、清水二碗,煎成一碗,分三次服,或加蜜枣、猪肝等同煎。

(方解)小儿疳积,多由肝热郁结,脾胃消化不良而成。方中珍珠草、独脚柑、清肝去积;金钱草清热利尿,使肝郁之热从小便而出,构成清热去积利尿之剂。

(方歌)小儿疳积三件宝,珍珠独脚金钱草,猪肝蜜枣同入药,清补兼施法最好。

(治眼热方)珍珠草5钱、草决明5钱、犁头草5钱、旱莲草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眼热多因风热而成。方中珍珠草清肝明目;犁头草清热解毒;旱莲草、草决明清肝经风热;风热去而眼热自愈。

(方歌)珍珠旱莲犁头草,眼热用之如至宝,还有清肝草决明,风热消除眼自好。

参考资料:《中国药学大辞典》本品名真珠草,治小儿百病及诸疳弱瘦,眼欲盲皆有效,为末白汤下或蒸鱼肉食。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蚔母。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unhe)的干燥根茎。

产地:河北省易县、张家口、蓟县、山西、河南、内蒙。以易县产品俗称西陵知母最为著名。

性状鉴别:毛知母:扁圆柱形,有时分叉,稍弯曲,虫体样,被棕黄色毛茸及叶基纤维。根头处因为有浅黄色叶痕和茎痕残留,残存的纤维束保住根茎头,故俗称金包头。表面有纵抽沟,环纹明显,下面多光秃,具椭圆形须根痕。质脆易断,断面黄色,散生维管束(筋脉点),味微甜后苦。以身条肥大,外皮附金黄色须毛,质坚实柔润,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知母肉:趁鲜时去净外皮,晒干而成。黄白色,有纵皱和须根痕,余同毛知母。以条肥大,质坚色黄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多种甾体皂甙,水解后生成萨洒皂甙元,并含有烟酸,每克生药含烟酸微克。

功效与作用:1、解热。前人的经验说知母能退实症、虚症之热。现代动物实验证实生品确有显著通热作用。知母与石膏不同,无论对高热或低热,均有一定请解作用。2、抗菌。体外实验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抑制作用较强。3、镇静。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例如配黄柏能降低性神经兴奋(所谓泻肾火);配酸枣仁可降低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治虚烦失眠;配桂枝可加强对风湿关节炎的镇痛作用;配白芍可治由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的筋惕(即肌肉纤维的搐搦)。知母对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烟酸有关。4、祛痰。

炮制:切片,生用或盐水制。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肾,胃三经。

功能:解热除烦,清肺滋肾。

主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阴虚燥热的虚汗骨头蒸。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温热病时的气分实热(证见石膏所述),辅助石膏,发挥解热和镇静作用。多夏季出现的久热不退(中医名暑疟,西医称夏季热),可配石膏、青蒿、麦冬、鳖甲、牛膝、橘红等,如再加小环钗、银花、南豆花,效果更好。

2、用于治疗虚热(慢性、消耗性疫病的发热),尤其下午低热。自觉热从骨内蒸发而出(前人称为“骨蒸”、盗汗、脉沉细而数,可配鳖甲、地骨皮。妇女产后的劳热,也可按此原则治疗。

3、用于治疗肾火亢盛(表现为遗精、梦泄、性神经兴奋增高等症状,并有喉痛、咽干、腰酸酸软)。此时用知母,取其有镇静作用,但须配黄柏,如知柏八味丸。知母、黄柏合用能加强滋阴降火,从而能更好地起到镇静神经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4、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盂炎而有阴虚阳亢“热象”的患者,可服知柏八味丸,以茅根汤送服,或以金银花煎汤送服。此方对尿有脓细胞而又不能用抗菌素的患者,更为适用。

5、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辩证属阴虚火旺者。配玄参、生地或加露蜂房、甘草。

6、用于治疗消渴。例如糖尿病患者有口渴、烦热等肺胃燥热征象时,宜用知母配瓜萎根(天花粉)、麦冬等生津药治疗。

此外,知母外用可以治紫斑和过敏性皮疹,其法以知母加醋磨汁,搽患处,可促进退疹。

使用注意:1、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2、以前有人认为孕妇宜慎用知母,其实只要辩证准确(如孕妇期间有高热、烦躁、舌赤苔黄),仍可适当使用知母,配其它热药,以清热、除烦、安胎。

用量:常用量6~12g,大剂用到15~24g。

处方举例: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成药,也可作汤剂:知母9g,黄柏6g,熟地24g,山萸肉12g,淮山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水煎服。

注:毛知母,主销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出口。知母肉,售天津、北京、华北、东北地区。

本品为常用中药,原名“紫花地丁”,始载《本草纲目》。市售商品植物来源复杂,主要有三大类:一为罂粟科植物地丁操(紫堇或布氏紫堇)习称苦地丁京津地区习用。另一类为豆科植物米口袋及其同属数种植物,习称甜地丁。再一类为堇菜科植物辽堇菜、犁头草、白花地丁等数种同科植物,习称紫花地丁,后两种全国应用较广。

1、地丁草

别名:苦地丁,紫花地丁(京津)。

来源:为罂粟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地丁草的干燥全草。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等省。

植物形态:细弱草本,茎高10~30厘米。多分支,具棱脊。基叶根生,茎叶互生,有长柄,2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灰绿色。花腋生,总状花序,花瓣四片,紫红色。蒴果扁平长长椭圆形,内含数枚短肾形黑色或棕黑色有光亮的种子。

性状鉴别:全草,皱缩卷曲成团状。叶片多碎断,全体呈绿色或灰绿色。蒴果夹果状。黑色种子多散存于碎叶之间。气青草味,味苦而持久。

以枝叶青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碱、香豆素等。

药理作用:清热、消肿、消炎。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痈疽发背,疔疮肿毒,麻疹热毒。

临床应用:为治疗疮疖常用药,尤其适用于头面部和背部的疖肿,配蒲公英、菊花、银花等,方如五味消毒饮。

用量:复方中用9~15g,单味用30~60g。

处方举例: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银花15g、野菊花9g、紫背天葵9g,水煎服,如能加一匙姜白酒冲服更好。

2、米口袋

别名:甜地丁。

来源:为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米口袋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或带根的全草,均野生。

产地:主产于中南、华北、东北等地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主根圆锥形略似鼠尾,长10~20厘米,直径0.3~1厘米,有分歧。表面黄棕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根头上有多数基生叶,叶柄细长,直径约1毫米,长约15厘米,叶为羽状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荚果圆筒形内含小米粒样种子,多枚(故名米口袋)。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呈灰绿色。气微青草臭,味微甜。

以根条粗壮灰绿色者为佳,河南、山东、湖北等省有些地区只用根不用地上部分。

3、堇菜科地丁

别名:紫花地丁、如意草(京津)。

来源:为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堇菜、犁头草、白花地丁、香堇、长萼堇菜等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等地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全草,多皱缩卷曲,成不规则的团状,主根3~5厘米,直径1~3毫米,多分歧,土黄色。地上部分绿色或黄绿色,叶根基丛生,叶柄细长达5厘米,叶片皱缩,展开后长3~5厘米,宽约1~3厘米,长卵形或三角形等多种形式,边缘具钝锯齿,被灰白色柔毛或无毛。花茎细长顶端常具三裂蒴果,内含长圆球形淡黄棕色种子多枚。茎叶质脆易碎。气微臭,味苦而涩稍粘。

以茎叶整齐,黄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注:1、据中药志和中药鉴别手册记载还有些地区如内蒙用豆科山野豌豆的地上部分作紫花地丁。浙江、云南、安徽滁县等地,以远志科植物瓜子金称竹叶地丁。广东、广西以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称广地丁,四川以龙胆科植物石龙胆作地丁用,而陕西、四川部分地区以菊科植物蒲公英全草称黄花地丁。这些地丁应结合地区习用,注意鉴别。

2、以上多种地丁科属不同,形味各异,均作地丁药用,效用是否相同应加研究。

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频。原名“苏”。现商品多按不同部位分别定名药用。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紫苏的干燥全株(称紫苏子)。去掉嫩枝及叶片的老梗(称紫苏梗)。摘取的叶片(称紫苏叶)。成熟的果实(称紫苏子)。多为栽培。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具特异芳香。茎方形、直立,高30~厘米,紫绿色。多分枝。也对生,柄长2.5~7.5厘米,叶片卵圆形,长4~12厘米,宽2.5~10厘米,先端突尖,叶缘钝锯齿状,两面紫色或表面绿色,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细油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果实成熟时萼膨大,花冠管状,上端二唇形,淡红色,小坚果灰棕色或褐色,卵形。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其它各地多有栽培。

性状鉴别:紫苏茎略方柱形,有四棱,暗紫色,显纵沟,具明显的节,节上分枝或生叶,长30~80厘米,直径约3~10毫米,嫩茎上有白毛茸。叶片紫绿色,薄如纸多破碎。顶端有宿存花萼(称苏子兜亦作药用)。果实灰棕色,卵形,直径约1毫米左右。老茎质坚硬,嫩茎质松脆,断面有白色髓心。老茎气微、味淡。嫩茎及叶气芳香,味微辛苦。以茎枝较嫩,紫绿色、带有多数叶片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紫苏醛。

功效与作用:1、发汗解热;2、利尿;3、健胃,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4、祛痰,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经。

功能:理气宽胸,解郁安胎。

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者(相当于胃肠型感冒)。苏叶发汗的作用比麻黄、桂枝弱得多,单用效力不大,要与荆芥、防风或生姜等同用以助发汗。但它的特长是兼能理气宽中(调整胃肠功能、帮助消化),止呕(与枳壳同用更好)。有频频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用本品4.5g加川连3g,水煎服。至于老人和小儿较轻型的感冒,用麻黄、桂枝嫌发汗太甚时,可用紫苏叶代替,方如香苏饮。

2、用于行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胸闷恶心。老苏梗作用较好(4.5~9g即可)。配陈皮、砂仁更能增强健胃作用。

3、用于解鱼蟹中毒,要用至30%~60%。此外,还可以外用治疗阴囊湿疹。方法是用苏叶30g煎水,放温后浸洗患部,然后用生油在患处搽匀。

用量:一般6~9g。

处方举例:香苏饮(《局方》):香附6g,苏叶6g,陈皮3g,甘草3g,生姜9g,红枣3枚,水煎服。

附:紫苏梗,通称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枝,专长顺气安胎(健胃、止妊娠恶心呕吐)。紫苏梗:切片,生用。效用略同紫苏偏于理气安胎。紫苏叶:生用,效用发表解肌,祛风散寒。紫苏子:炒用或生用,效用驱探痰解郁,下气定喘。

注:苏子,分紫苏子(黑苏子)、白苏子二种。北方多习用黑苏子,大部分为野生品。

栀子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山栀子、红栀子、黄栀子。

来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多野生,现已大量栽培。

产地:主产于湖南、浙江、江西、福建、江苏以及广西、四川等省。

性状鉴别:本品呈球形或椭圆形,长1.5~4.5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橙黄色或暗红色,淡褐色或褐色,果皮薄而革质,略有光泽,通常有6条隆起的翅状纵棱(背缝线),纵棱间多数有明显的纵行脉纹一条(腹缝线)。顶端有宿存花萼裂片6个以上,多碎断。基部突尖或渐尖,有果柄痕。破开后,果皮内壁淡黄色或黄白色。种子多数,聚成类圆形的团块状,橙红色或橙黄色。种子扁圆形不规则状如辣椒的种子,浸入水中被染成黄色。气微,味微苦酸。

以色红、圆形,子仁饱满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栀子甙、番红花甙、栀子黄色素。

药理作用:1、解热。抑制发热中枢,作用略似黄芩、黄连,但效力稍弱。

2、去黄疸。有利胆作用,能增进胆汁分泌。又实验证明,对结扎输胆管后的动物,栀子可抑制其胆红素在血中升高,作用的有效成分藏红花素藏红花酸。栀子液能引起胆囊收缩。

3、止血。炒黑成炭(山栀炭)后,有止血作用。

4、抗菌。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5、镇静。对于由热性病引起的脑部充血和神经兴奋而造成的心烦、失眠有治疗作用。又实验证明,栀子流浸膏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

6、降压。动物实验能降低血压。

此外,动物实验证实本品对腹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清炒或炒焦。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肺、胃经。

功能:清热降火,除烦利尿,凉血解毒。

主治:热病心烦,黄疸,血淋,小便不利,吐衄下血,疮疡热毒。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血清性肝炎等)。历代中医均以栀子为治疗发黄的主药。现代实验性证实其主要作用为去黄疸。常配以茵陈蒿;配熊胆退黄更快。

2、用于治疗烧伤感染,有发热、烦热、烦渴、烦躁等热度症状,可用栀子清火解毒,但须配黄柏、生地、连翘等,并重用黄芪托毒,减少毒素吸收。方如加味四顺清凉饮。

3、用于治疗咳血、鼻衄兼有湿热证候者。用山栀炭(黑山栀),须与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方如咳血方。

4、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有肝热证候者(目赤肿痛、多泪、口苦口干、心中烦热、夜睡不安)更适宜,用栀子可以清肝热(消炎、镇静)。如流行性结膜炎(红眼病),用栀子9g,菊花9g,甘草3g,水煎服。治肾盂炎、尿道炎之小便不利,用栀子9g、甘草9g,可利小便。

5、用于治疗跌打扭伤、挫伤。以生栀子研末,用面粉、鸡蛋清(蛋白)调匀、湿敷肿处。

此外,栀子还有其它用途。如治痔疮热痛,用黑山栀研末,以凡士林调匀后,局部涂抹可以止痛。

附:1、栀豉汤可治热病后心烦失眠。前人的经验有谓生栀子服后容易涌吐(炒栀子则无此弊),其实如果患者原来已觉胸闷有痰,服后确能涌吐,吐后反觉舒畅;但原来无胸闷胸堵者,服栀豉汤后一般不会吐。

2、虚汗便溏者忌用栀子。

用量:3~9g。

处方举例:1、加味四顺清凉饮:生栀子9g、连翘15g、防风9g、当归18g、赤芍9g、羌活6g、生甘草9g、生黄芪45g、生地15g、黄柏9g,水煎服,治烧伤后感染发热。

2、咳血方《丹溪心法》,黑山栀9g、青黛粉3g(冲)、瓜蒌仁12g、海浮石9g、诃子2.4g,水煎服,治肺热咳血。

注:1、商品中尚有一种水栀子,其果实较长大。长约3~7厘米。直径11.5厘米,其他与山栀子相似。过去多用于染色,现已与山栀子通用。按水栀子与山栀子属于同科植物的果实。山栀子多生于小丘陵地带;水栀子则多生于溪边沟等。性味同山栀子。

栀子:习惯以个粒均匀颜色红鲜艳者为好。黄枝子稍次,青褐色者最次。这主要是由采收时间的成熟度决定,生者多青,熟者多红。同时采回栀子后,为了使其迅速干燥,都上锅蒸一次而后晒干或直接用火烘干。在加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干燥的不及时,产生变色现象。

2、四川,贵州产的山栀仁,为海桐科属植物光叶海桐(又名柞木,为小乔木)的成熟干燥种子。呈颗粒状,为不规则的微凹的多面体、棱面大小各不相同,粗约3~7毫米。表面红棕色至暗棕色,略有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内心呈黄白色,浸入水中,水不被染成黄色。气微,味极涩。效用与山枝子不同,仅当地习销。









































白癜风的最佳治疗方法
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cp/4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