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记丨紫苏
紫苏,古名荏、桂荏,又名白苏、赤苏、红苏等,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中国西北、台湾、江西、湖南及东南亚等地。
紫苏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调节人体五气的作用,宋代章甫专门写过一首《紫苏》诗,用“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等诗句来赞美紫苏的功效。
认识紫苏,是跟妻子学的。几年前,妻子和一帮朋友常往黄岩宁溪的五部岭跑。五部岭位于黄岩与临海、仙居三地交界。在农耕时代,这里有一条古盐道,起点在如今的网红村宁溪乌岩头,至五部半山,再翻过五部岭,至仙居金竹寺,终点仙居大邵村。全程大约四十余里,单程需要四个多小时。
每次妻子回来,都跟我说五部岭古道景色很美,一路溪流潺潺,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特别是沿途都是野生草药,听得我禁不住心动了。后来我就跟着她们去了几次,再后来我和妻子两个人也经常去。景色美自不必说,我们更多是冲着山里的野果子、野菜、野生草药去的。有一次我们在山民的带领下,采集了几十斤野生猕猴桃,浸泡在白酒里,至今还储存着。有时我们采集野菜,如野茼蒿是在放牛的老农妇指点下认识的。
紫苏,也是在五部半山至冷水坑的山道采集的。这段山路,在黄岩境内,刚好在五部岭两侧。来回,两次上岭、下岭,山道上一堆堆的牛粪,是山民散养黄牛留下的痕迹。风化后,被雨水冲刷到路边,正好肥沃了土地,滋养了树木。
这里的紫苏,每隔三五步就有一蓬。紫苏有两种,紫色的和绿色的,我们起先在这里见到的都是绿紫苏,也就是野生紫苏。绿紫苏是尖叶的,其叶面绿色长卵圆形,前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茎四棱形,多分枝。而这一路上还长着与绿紫苏几乎一模一样的野生草药——土荆芥。两者的叶形、叶色、叶面纹路、叶缘锯齿,可以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初见这两种植物,真的难以区别,而且两者都有浓郁的芳香,香气也相似,闻香是难以区分的。但若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将两者识别开来。
紫苏的得名,就在它的颜色上,因紫色而名。苏,据李时珍解释,苏即是舒,是指它的舒中理气功效。绿紫苏,不是纯绿色的,其茎和叶背都是浅紫红色的,土荆芥则是纯绿色的,这是两者的一大区别。另外,绿紫苏的茎和叶面上布满细绒毛,而土荆芥则没有绒毛,光光的,这是区别绿紫苏和土荆芥的另一特征。
山道上的紫苏和土荆芥,有的地方间隔生长,有的地方挨在一起。由于两者的药用价值也差不多,都是舒中、理气、解表、治感冒等,我们干脆都采了回来。
每次都能收获几个蛇皮袋,大部分晒干备用,有连根拔来的,选几个种在花坛里。种在花坛里的紫苏和土荆芥,秋天开花了,两者的花也差不多,都是粉白色或淡紫色的。结籽后,籽落泥里,我们乘着植株还没有枯萎,也收集晒干。
第二年仲春,那些落在泥里的紫苏籽、荆芥籽,发芽出苗,长出一大片绿油油的小苗。为了给这些小苗腾出足够的生长空间,我们找出过去死掉花木的空花缸,移栽,还有太多,妻子到处作宣传做广告,给同事朋友打电话,竟也送出去不少。到了秋天,一盆盆、一株株的紫苏、土荆芥蔚然成景。傍晚走近它们,晚风吹拂下,一股股沁香,悄然入鼻、入肺、入心。
最近这两年,花坛里的紫苏越长越多,我们的收成储备也越多,去往五部岭的次数渐渐地少了。去年,我们在那里发现了一棵紫色紫苏,把它挖来种了,今年也变成了十几棵。
紫紫苏,是紫苏家族的主要品种,也称皱紫苏或鸡冠紫苏、回回苏。其叶面通常都是皱缩卷曲的,叶圆形或卵圆形,有粗锯齿,紫红色,正面有时会变成紫绿色,而背面一定大紫。茎四棱形,观察我家的皱紫苏,茎和叶面是光的,没有绒毛。
这么多紫苏怎么消耗?因紫苏的浓郁气味,有很好的去腥膻作用,妻子便将其作调味料。每当炖鸡鸭或鱼肉,便摘几片新鲜紫苏叶加入汤中。不过,据说紫苏不宜与鲤鱼一起炖。
我还尝试了紫苏的两种吃法:紫苏叶炒蛋和紫苏青圆。
先说紫苏叶炒蛋。先将紫苏叶洗净,入沸水汆熟,细细切成末,拌入打好的蛋浆中,入油锅摊成蛋饼。炒熟的紫苏蛋饼,紫苏的浓香被吸收,与蛋香混合,恰到好处。
紫苏青圆的做法,与鼠麯草青圆做法同。我用的是绿紫苏,先将紫苏剁成浆,拌入糯米粉中,揉成圆,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甜咸馅料,上大锅蒸熟。
紫苏全身都是宝,主治感冒发热、怕冷、无汗、胸闷、咳嗽,以及解蟹中毒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
野菜记败酱草
鼠曲草
南烛叶
紫云英
鱼腥草
水芹菜
荠菜
车前草
桑叶野葱南瓜藤番薯藤
黄鹌菜
芋头梗
马兰头
土人参
蒲菜
紫背菜宽叶韭菜芦蒿野豌豆香椿
艾蒿
泥胡菜
紫花地丁
地耳蒲公英鸭跖草苦苣菜文化大观编辑丨包建永投稿邮箱丨tzrb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