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浑身瘙痒红肿起疹
浑身瘙痒、红肿、起疹子,对于这种症状大家都不陌生,前两脖子还痒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处理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国华导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特禀体质:属于中医九种体质之一,与先天不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密切相关,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过敏性体质就包括在内。
一、开篇:痒在宝宝身上的疹子,疼在妈妈心里
去年夏天,在小区妈妈聊天群里有一位新手宝妈求助:“九个月宝宝身上突然出现了小红点怎么回事?晚上一直哭闹睡不好”,还附上了几张照片,照片中的孩子非常可爱,但是脸上、身上都是小红疹子和抓痕,看着都让人心疼。这下,群里炸锅了,谁家孩子没起过疹子啊,没经验还有教训呢。大家七嘴八舌的开始献计献策:
“天这么热,开空调了没有,天天洗澡了没有,是不是起痱子了?”
“前几天发烧了没有,是不是幼儿急疹?”
“换奶粉了没有,加新的辅食了没有,测过过敏原没有?家里养猫养狗不?是不是过敏或者湿疹?”
我看到群聊信息时,她们已经热火朝天地聊了一上午。我赶紧打开电脑,洋洋洒洒的写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开了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小金方,发到群里。因为大家也知道我是中医,又抓住我交流了一下午。几天后,那位新手宝妈在群里高兴地告知,孩子的疹子全下去了。
今天,我根据那天交流的内容和平常临床中常见问题又梳理和扩充了下,跟大家聊聊如何区分孩子身上的疹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的孩子身上总是疙疙瘩瘩?皮肤问题需要忌口吗?除了管住嘴,还有哪些护理宝宝的方式?最后,分享给大家小金方,并带来一个大彩蛋,就是中医的“养子十法”!
二、痱子、幼儿急疹、幼儿湿疹傻傻分不清
宝宝身上此起彼伏的疹子是妈妈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困扰,痒在宝宝身上,疼在妈妈心里。可是很多妈妈却表示分不清到底是什么疹子。
我教给大家六招火眼鉴别法:
第一招:发病的时间和季节:痱子夏天多发,幼儿急疹冬春季多发,幼儿湿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生,冬季加重。
第二招:诱发的原因:痱子是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等,汗孔堵塞导致。幼儿急疹是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湿疹原因不明,主要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导致水分丢失和外界刺激物、过敏原和病菌的侵入。
第三招:有没有发烧:痱子不发烧,湿疹一般不发烧除非感染了。幼儿急疹,也叫玫瑰疹会发烧!突然发热,可达到39-40℃,持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在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热退同时或稍后出疹子。一般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身上,所以2岁以下尤其是1岁之内的宝宝找不出什么原因突然发烧,也没有出过急疹的,要考虑这个问题。
第四招:皮疹的样子:痱子是密集颗粒样丘疹,凸出皮肤表面的,摸上去有颗粒感,有时会呈针头大小圆而尖形的浅表性小水疱或脓疱。幼儿急疹是玫瑰色散在的斑丘疹,压之褪色,很少融合。湿疹的皮疹表现多种多样,皮损呈多形性,刚开始是红斑或红丘疹,逐渐会出现丘疱疹、小水疱、糜烂、结痂等,瘙痒明显,孩子经常因为瘙痒睡不好哭闹烦躁不安。
第五招:常见的部位:痱子常见于多汗和皮肤褶皱部位,如额部、颈部、胸部、背部等,幼儿急疹通常先发生于颈部及躯干,也可渐渐蔓延到面部和手足部。湿疹容易出现在干燥摩擦的地方,比如脸颊、手肘、膝盖等。
第六招:发病和消退的速度:痱子突然出现,原因消除后可迅速消退;幼儿急疹发疹后3天左右自行消退,疹退不留痕迹,没有脱屑和色素沉着;湿疹很黏人,时好时坏,慢性长期反复发作。
当然,除了这几种疹子,还有的小宝宝没满月,下巴、脸颊两侧以及前额头等地方就长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以及脓包等,这是新生儿痤疮,男宝宝较多,与在妈妈肚子里汲取了太多的雄性激素,宝宝脸部皮脂腺太过旺盛,毛囊里留有较多的皮脂,产生堵塞有关。
主要发生在一岁之内,几星期内粉刺可以消退,半年内脓包及丘疹会病愈,康复后宝宝脸部可能仍会留有一些痕迹。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当成湿疹去治疗,注意清洁面部油脂,喂奶的妈妈吃的不要太油腻辛辣就好了。
三、为什么别人的孩子白白嫩嫩,我的孩子疙疙瘩瘩
中医九种体质中有一种叫“特禀体质”,包含过敏体质,往往来自父母遗传。过敏体质的朋友其实是身体免疫性过强,当接触到过敏原时就应激发作了。就好像本来小事一桩,有的人却马上暴跳如雷,就叫情绪过敏。
过敏原是怎么接触的呢?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途径都可以进入人体,出现一组器官或全身性的免疫反应,比如呼吸系统出现鼻炎、气喘、咳嗽症状;眼睛瘙痒或红肿;皮肤出现风块疹、湿疹、血管水肿、红斑、瘙痒现象;消化系统则可能产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口咽部瘙痒有异物感等不适。
如果不幸你的宝宝是过敏体质,那可能真的只能看着别人白白胖胖,自己一不小心就疙疙瘩瘩了。
常见的过敏原跟大家分享下:
1、食物:海鲜、花生、鸡蛋、牛奶、咖啡等含高异蛋白质食品及辛辣食物。添加辅食的时候,要给孩子先蛋黄后蛋白,小心容易过敏的花生酱,鱼虾蟹有营养,但是更适合海边的宝宝,内陆的宝宝基因里没这个记忆,就容易过敏抗拒。
2、植物:花粉、芦荟、海藻、橘科、桑科等。
3、药物:阿斯匹林、青霉素、止痛剂、镇静剂、抗生素、避孕药等。因此,有些药物先做皮试,不然严重过敏会要命的。
4、化学物质:染发剂、杀虫剂、油漆、防腐剂、防晒剂、酒精、香科、人工色素、冷烫剂、橡胶、汽油等。一进入建材市场、刚装修的新家就不舒服的朋友,化妆品经常过敏的朋友,烫染头发过敏的朋友就属于这一类。
5、金属物质:金、银、铜、汞、铅、镍。我上大学的时候舍友不用戴金属表带的手表,不能用金属扣的腰带,一用就烂皮肤。还有的朋友必须戴银针的耳钉,就是这个道理。
6、其它:动物皮毛、皮件、纤维、蚊虫叮咬。有的朋友被蚊子咬了就破溃,甚至还有几年不好反复破溃瘙痒找我治疗的,你都难以想象这是蚊子干的。
关于过敏原要不要去检测这个事情,我个人看根据严重程度区别对待,就过敏一两次,并且基本能分清楚诱因,没必要去折腾,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抵抗力增加,适应性增强,自然而然地就脱敏痊愈了,就像乳蛋白过敏的宝宝,慢慢也会过渡到正常奶粉,长大了一样喝牛奶,但是过分注意隔绝了反而终身无缘此类美食。但如果经常不明原因过敏,而且反应很严重,晕厥、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全身浮肿红疹等,就有必要去明确诊断并对症治疗了。
四、疹子需要忌口吗?如何忌口
忌口,是在门诊上开完方子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大夫,喝这个药需要忌口吗?”
“大夫,这病需要忌口吗?”
“大夫,忌口需要忌什么?”
这个话题太复杂了,跟生什么病、吃什么药都有关系,甚至跟人群、年龄、地域、季节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来看看孩子疹子类的问题要如何忌口。
首先,忌不忌?一个字“忌”!
忌什么?所有的皮疹都需要忌腥膻发物、肥甘厚味、辛辣刺激、辛香发散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鱼、虾、蟹、葱姜蒜、辣椒、花椒、香菜、茴香等,以及一些高蛋白食物,这些都容易引起过敏,四个字“清淡饮食”,多吃蔬果。还有一些容易过敏的食物也要引起注意,比如花生、芒果、菠萝、笋、草莓等。
孩子还没加辅食呢,怎么忌?请喂母乳的妈妈忌口。同理,有些中药是妈妈喝下去,然后再通过母乳给孩子。
五、除了管住嘴,还应该如何护理宝宝
宝宝的衣食住行都牵动父母的心。如果皮肤出现各种疹子,更是焦灼不堪。除了管住嘴还能做什么?不用摘星星摘月亮,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湿疹、痱子,或者说除了因为冷空气引起的过敏,几乎都怕热。那就不能捂着、穿太多衣服,该开空调就开,别闷着,温度恒定26-28℃不直吹感冒不了,也不能洗澡水太热,热蒸汽的浴室待太久,洗澡时间控制10分钟之内。
2、用棉麻柔软的衣服、床单、被褥,保持干爽,出汗湿了就抓紧换。
3、尽量不用洗浴用品,或者最多一周一次,不要天天洗,天天用所谓的宝宝浴液,你去看看成分,看不懂就问问度娘,护肤品不能完全不用,比如湿疹就会干燥,还需要做好保湿,尽量成分简单,低敏无刺激。
4、激素类软膏、药物尽量别用,用了不要突然停,不然反反复复,最后激素也没效了。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到不用。
5、剪好宝宝手指甲,以免搔抓引起感染。
6、保持心情愉悦,很多皮肤问题都跟心情有关。
六、小金方,《医宗金鉴》普济消毒饮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小金方是一个外洗方。因为让孩子吃点药,尤其是苦苦的小中药太难了。
这个小金方叫五味消毒饮,出自清代名著《医宗金鉴》,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此方药虽仅有五种,但药专效宏,是历代中医治疗火毒结聚而引起痈疮疖肿的首选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的功效。
原方是:金银花2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野菊花15g,水煎后,加酒适量和服,药渣捣烂可敷患处。
我教大家改良调配的是一款宝宝金水,简单、方便又有效。
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各9克,洗净后放入纱布袋中,浸泡30分钟,连同浸泡的水一起大火烧开转小火煎煮10分钟,将药汁兑入40度左右的洗澡水中,宝宝泡浴10分钟,每天一次。或者将纱布袋晾温,用装满药渣的纱布袋局部湿敷,每个部位3分钟,每天2次。两岁之内的孩子可以减半使用。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三药一起用,共同起到去痱、止痒、驱蚊的作用,巧手妈妈再也不用去超市采购宝宝金水了。
金银花也叫双花,在非典时就声名远播,一遇到瘟疫就身价飙升,就因为它清热解毒,其实用它来预防并不妥当。我打个比方,新冠病毒好比是个盗贼,人体好比一户人家,盗贼入侵第一步的做法当然是假装熟人来敲门,鼻塞、咳嗽、咽痒就是敲门声。人体一看不对,条件反射就是马上关紧门,赶紧召集人手防贼,这个过程中医叫“升阳”,提升阳气,提高体内正能量,调动起免疫力。因为盗贼还在门外,其病在表,升阳解表法就成了防治中的重要一环。这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起家伙乱抡一气,比如用寒凉的药物先伤害脾胃,没有病毒先清热解毒,只会伤自己的阳气!所以,还是把金银花、板蓝根、双黄连留给真正需要的患者使用吧。
注意,野菊花不是平常喝茶用的杭白菊、胎菊或贡菊。它小小的,味苦辛、微寒,归肝、心经,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古人有“真菊延龄,野菊泄人”之说。野菊花长期服用或用量过大时,会伤及脾胃阳气,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大便稀溏等不良反应,脾胃虚寒者及孕妇都不宜用。所以菊花与野菊花不要混淆,一般不用野菊花作为常规的茶饮。当然在这个小金方中如果换成普通菊花,效果也大打折扣。
七、彩蛋:老祖宗传承千年的“养子十法”
本期的彩蛋有点大!来自宋代陈文中所著的《小儿病原方论》,后来很多医学家纷纷转载发挥流传至今。这就是“养子十法”。
第一法:背暖:中医认为背部是阳经所行之处,位于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上的腧穴与五脏六腑相对应,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风寒之气从背部侵入,就容易衍生各种问题。宝宝活动后大汗淋漓,有的妈妈会在后背放一个汗巾,及时擦汗吸汗就很好,并且及时更换浸湿的衣物,以防受凉。
第二法:肚暖:俗话说:“肚无热肚”。肚为脾胃所在的地方,脾胃是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消化食物的地方,胃暖才能腐熟水谷,脾暖才能运化精微到全身。若肚冷,容易出现肠鸣、腹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中国传统是给孩子穿小肚兜,晚上盖被子重要的是盖住肚脐部。
第三法:足暖:俗话说“寒从脚起”。足为胃经、脾经、肾经、肝经之所在,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易虚,足暖则促进肢体末端经络运行和气血流通,增强宝宝抵抗力。一旦受寒就会出现尿频、遗尿、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小袜子不能省,一定穿起来。光着脚丫子在家里走来走去不可取。
第四法:头凉:俗话说,“头凉不生病”,意思是头部要凉,不能过热,否则容易生病。这是为什么呢?头顶的百会穴是人体督脉、肝经、膀胱经相合的穴位,人体的阳气都汇聚于此,即诸阳之汇,所以头部喜凉恶热。头凉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戴帽子。如婴幼儿的囟门未合,头顶不能着风,过去的家长会将小手绢的四个角分别系成结,然后给小孩戴上,这样既不会使头部过热也保护了囟门。如果是在严寒的冬季,小宝宝出门时就一定要戴帽子御寒,不过帽子的厚薄需要由家长灵活把握,有两个参考指标:一是气温,二是孩子的体质。有的孩子耐寒,对保暖的要求可能就相对较低,而且现在市场上有各种不同材质和厚度的帽子,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适时调整添减宝宝的衣物鞋帽。
第五法:心胸凉:心属火,心胸部血液循环旺盛,故睡觉时不宜盖太多衣物。否则轻的会让孩子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的啼哭不止、惊跳连连。找找原因,您家的“夜哭郎”是不是心胸盖多了导致的。
第六法:勿令见非常之物:因为小儿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神气未定,易受外界惊吓而引起抽搐。今天的世界,产生惊吓的因素比古代多出何止十倍?而且很多人喜欢用新奇玩具吓唬孩子,往往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这纯属作孽。游乐设施也是这样,商家为了赢利,往往光怪陆离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初衷是为了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不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我们认为好玩的,孩子未必喜欢,甚至会讨厌、恐惧。动物园、电影院小小孩就不要去,会在潜意识里留下心理阴影。
第七法:脾胃要温:因为孩子脾胃喜温而恶寒,在小孩吃食物和用药时要多用温性的,少用寒凉的。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不能马上给孩子吃,苦瓜、西瓜、冰淇淋这些寒凉的物品也是也少吃。
第八法:儿啼未定,勿使饮乳:小儿哭闹时,常有空气吸入腹内,此时吃奶常会引起腹胀呕逆等不适。因此最好在小儿安静时吃奶。不要孩子一哭,当妈妈的立马六神无主,心如刀绞,马上喂奶,这样反而害了孩子,一会儿就该肚子疼了。大一点的孩子也是如此,刚批评完孩子、刚运动完不要马上吃饭,都是心神还没有安定的状态。
第九法:勿服轻粉、朱砂:在我国有些地区有一些习俗,主张在宝宝出生后,给其服用轻粉、朱砂或六神丸等药物,认为这样可以清除胎毒,日后不会长湿疹、脓包。因为,轻粉、朱砂有下痰涎镇静安神的作用,但其性寒冷,轻粉下痰易损心气,朱砂下涎则易损神气,小儿使用需谨慎。
第十法:一周之内宜少洗浴:指小儿出生的第一周,不宜多次洗浴,中医认为新生儿如草木之新芽,未经寒暑娇嫩软弱,故不可频频洗浴,恐温热之气郁蒸不散。
以上就是南宋名医陈文中所提出的“养子十法”,实际上民间很多老人家在照顾小孩上都有着一些很好的方法,年轻的父母们可多向他们请教。
八、结语
聊到这里,本次课程就要结束了。
孩子一生病,全家都揪心。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能帮助您更好的照顾家中的小天使。
下节课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