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记成长于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年的春天对于中国安宁疗护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安宁疗护”一词是台湾的“安宁缓和医疗及临终关怀(hospicepalliativecare)”的代名词。香港称“宁养”,上海称“舒缓疗护”。医学界所提的“姑息治疗”亦即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名称更全面,更温情,涵盖的内容更丰富,应该得到普及。
安宁疗护是指对疾病无法治愈、存活期限不超过3~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以缓解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缓和医疗服务以及舒适护理,不再做增加痛苦的检查和治疗,使患者平静有尊严地离世。
有台湾的“安宁疗护之母”美称的赵可式博士对安宁疗护用“三三四四”概括总结:三善:
病人善终、家属善别、活着的人善生;
三平安:
身平安,心平安,灵平安之身心灵三平安;
四全照顾:全人照顾、全家照顾、全程照顾、全队照顾;
四道人生: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安宁疗护的具体内容包含:
帮助临终病人有效地控制疼痛以及病症,并提供舒适护理以将疾病带来的不适降低到最轻。
以整个家庭照顾为单位。重视临终病人与其家属身、心、灵的需求。
尊重生命尊严,尊重濒死临终病人的权利。
重视生命品质,使临终病人安宁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关怀计划是由整个团队(包括专科医师、心理师、康复师、药剂师、营养师、护理师、社工、法律顾问等,临终病人以及其家属)共同决定。
可以在任何场所提供服务,医院常规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院、养老院,以及患者家中。
1安宁疗护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很多人对安宁疗护的概念尚不熟悉,但社会对其需求却日益旺盛,服务与供给严重不匹配成为其突出现状。
年,中国新诊断的癌症万例,有万人死于晚期癌症,占癌症造成全球死亡的30%。这一数字在年上升,诊断出大约万新的癌症病例,估计有万人死于晚期癌症。
非癌慢性病,包含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也在不断增加。如果按照因癌致死率占全部因病死亡率的30%计算,那么中国大陆每年有将近1千万人处于急需有质量的安宁疗护的临终期,而事实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宁疗护的病人的比例不足10%。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是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老年人2亿多,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多万,空巢老人达49%。失能半失能老人多万。我国还有上千万患有老年抑郁或老年痴呆的病人在社会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大,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许多一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的普遍现象,这在城镇更为突出。在家人进入临终期时,不但给子女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使得老人的护理照顾、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紧急救助、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医疗保障等问题面临严峻考验。卫生部前领导曾讲过,人一生的医疗费用80%左右是花费在临终阶段,很多费用的支出在于无效医疗或过度医疗。
与过度医疗相伴的,是医疗不足。当疾病不能治愈时,临终病人往往无医可求,无处可去。缺失适当的支持性医疗和专业的护理,往往令病人生不如死,在痛苦和煎熬中离世。
低临终阶段生命质量与高医疗资源投入,已成为政府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