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数十种受威胁野生种群告急秋

      

  

    

  

秋海棠

你不得不知道的这些事儿~

叶形繁复多变、花叶绚丽缤纷如披彩妆,“秋海棠属”植物使尽浑身解数,施展颠倒众生不费吹灰之力的“魔法”,以绮丽狂野的姿色掳获了不少爱花者的心,成为不少文人墨客绝妙的创作素材。全球野生秋海棠有多种,已培育出至少1万个观赏品种,我国目前鉴定出的野生秋海棠有多种,不过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篇》中,有49个种类生存状态告急,其中,保亭秋海棠已“绝灭”,阳春秋海棠为“极危”物种。这些华丽生灵为什么会陷入危机呢?

以反射虹彩蓝光名闻遐迩的孔雀秋海棠

      

    

    

    

    

    

        

    

    

    

    

    

        

    

    

NO.1

秋海棠VS海棠

说起秋海棠,不少人熟知的是花圃里常见的“四季秋海棠”,它叶色娇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开放,是室内外装饰的主要花卉之一。

历史

我国秋海棠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史,其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题材。明朝人于若瀛(~年)所著的《弗告堂集》,清晰描述了其生长习性、茎和叶脉等性状:“秋海棠喜阴生,又宜卑湿,茎岐处作浅绛,色绿,叶文似朱丝,婉媚可人,不独花也。”

明朝俞琬纶作《咏秋海棠》诗:“春色先应到海棠,独留此种占秋芳。”海棠和秋海棠都深受广大花友喜爱,但许多人以为它们是同一种植物。蔷薇科海棠常于春天开花,秋海棠属于秋海棠科,多数于夏秋之际绽放花朵,不与百花争春,两种植物花期明显不同。另外,海棠是乔木,野生的秋海棠在形态上从草本、木本到攀缘性都有,基本呈草本状。“不减春脂腻,芳名八月春”,这是清朝诗人周知松咏诵秋海棠的诗句,秋海棠每年农历八月花开最盛,犹如春花,亦有“八月春”的别称。

特点

有人说秋海棠的花朵就如“薄施脂粉的小家碧玉”,而斑斓华丽的叶片如“浓妆艳抹的富家千金”,它们叶型奇特多变,有心形、盾形、条形、掌状等,尤为突出的特点是叶片偏斜不对称,一侧大一侧小,且叶色及斑纹丰富,古人将其叶背的红色乱纹与传说相结合,称为女子伤心时流出的“相思血”。此外,秋海棠还有断肠花、断肠草、相思草、白海棠、岩丸子、璎珞草等多个名称。

秋海棠是最多样化的植物分类群之一,是被子植物门下种类第五或第六多的属,集观花、观形、观叶、观茎及观果等多样性状于一体。野生秋海棠的不同种群或个体间存在叶型、叶色、叶斑和花色的丰富变异,为园艺学家选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全球已培育出至少1万个观赏品种,如四季秋海棠、球茎秋海棠、丽格海棠等。

属名故事

野生秋海棠科植物至少有个种,只有两个属,即“秋海棠属”与“夏威夷秋海棠属(Hillebrandia)”,不过后者是特异到仅有一种的海岛型植物,所以秋海棠属几乎等于整个科。

说起秋海棠属名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17~18世纪的法国植物收藏家、法庭官员迈克尔·贝根(MichelBégon)。他在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南北美洲两大陆之间)曾给予法国博物学家查尔斯·普鲁米尔帮助。年,普鲁米尔发现了加勒比海岛屿上6种秋海棠的相似之处,便以恩人的姓“Bégon”来命名“秋海棠属”,即“Begonia”。该属名在“学名二名法之父”卡尔·林奈年发表的《植物种志》(SpeciesPlantarum)中被记录。林奈将此6种合并为1种,并定名为“BegoniaobliquaL.”,为秋海棠属的模式种。

在过去20年中,秋海棠属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加,基于文献、实地调查和世界各地秋海棠研究人员的交流,该物种预计有0~种。

玻利维亚秋海棠花叶狭长,花像倒挂金钟

泰国长在阴面石灰石上的蕨叶秋海棠      

    

    

    

    

    

        

    

    

    

    

    

        

    

    

NO.2

秋海棠的生物特性

潮湿环境里的盎然生机

秋海棠属植物由于怕冷,主要分布于北纬30度至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两大分布中心,一是南美洲,二是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国南部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亚洲区域。

它们有些一年生,有些多年生,甚至有落叶习性,大多喜欢潮湿的气候,害怕阳光直射,分布于多雨、多林、空气湿度大的地带,极易受人为干扰,是衡量森林健康的指示植物。

清朝书籍《广群芳谱》称其“性好阴而恶日,一见日即瘁,喜净而恶粪”,将秋海棠喜阴怕晒的特性说得明明白白。它们常呈片状群生于小溪沟两侧石壁、斜坡、瀑布边、石缝、石穴、洞穴内以及石墙缝等,这些地方生境特殊,每天只能接受部分日照甚至只有散射光(如溶洞内和林下),周围环境湿度适宜。

雌雄错时开花避免近亲繁殖

多数秋海棠为雌雄同株异花(有些雌雄异株),同一植株上先开雄花,后开雌花。这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以产生多样化的后代适应多元环境。不过秋海棠通常先开雄花,等到雌花谢了一阵子之后果实才成熟,这么一来,采集标本时很难将雄花、雌花、果实和种子采集齐全。以往曾发生过标本只有雄花,有学者将开雌花的植株误认为新种的事件。秋海棠不产生花蜜,只产生花粉,需要昆虫协助授粉。

在自然界,秋海棠主要通过种子和珠芽两种方式实现自我繁殖。种子一般在8月后逐渐成熟,随着气温变凉、植株变黄枯萎,果实变干燥形成裂缝,种子在风力或动物接触等外力作用下掉落到地上,环境适宜时来年春季就会萌芽。

秋海棠植株几乎每个叶腋处长有近10个珠芽。随着植株衰老,珠芽脱离母体,安全越冬后在来年春季可萌发成完整植株。野外调查发现,各种群由种子和珠芽同时自然繁殖形成幼苗的现象比较普遍。

秋海棠属种间具有很高的交配亲和性,自然状态下容易发生杂交,形成新物种。

喀斯特地貌中多脆弱特有种

中国野生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地区,分布海拔为75~米,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的分类群数量最多,其次是南部地区(广西、广东、海南)及我国台湾。澳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上海和新疆未发现野生秋海棠的踪迹。

根据植物调查,我国秋海棠属分布北至辽宁省凌源县,南至海南,向东延伸至台湾,西至西藏。有几种秋海棠的扩散范围较广,如华中、中南一带的紫背天葵和柔毛秋海棠;广泛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中华秋海棠。

许多别具特色的秋海棠生长在深山野岭特殊的微环境中,如分布在广东阳春市的“阳春秋海棠”、分布在四川和贵州等地的掌叶秋海棠。秋海棠属发掘出的种类数量近些年急速增长,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记录了种秋海棠,在过去10年中,分类学家为探索本土秋海棠做了大量工作,新近描述了30多种,许多在广西喀斯特地区发现,目前我国野生秋海棠总种数超过。从近几年野外调查和新种发表趋势来看,我国野生秋海棠预计有~种。它们在生境、习性、植株大小、叶型叶色、花和果实等方面均极具多样性。

叶片掌裂、株高堪人的乌头叶秋海棠      

    

    

    

    

    

        

    

    

    

    

    

        

    

    

NO.3

秋海棠的生长环境

中国野生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地区,分布海拔为75~米,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的分类群数量最多,其次是南部地区(广西、广东、海南)及我国台湾。澳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上海和新疆未发现野生秋海棠的踪迹。

根据植物调查,我国秋海棠属分布北至辽宁省凌源县,南至海南,向东延伸至台湾,西至西藏。有几种秋海棠的扩散范围较广,如华中、中南一带的紫背天葵和柔毛秋海棠;广泛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中华秋海棠。

许多别具特色的秋海棠生长在深山野岭特殊的微环境中,如分布在广东阳春市的“阳春秋海棠”、分布在四川和贵州等地的掌叶秋海棠。秋海棠属发掘出的种类数量近些年急速增长,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记录了种秋海棠,在过去10年中,分类学家为探索本土秋海棠做了大量工作,新近描述了30多种,许多在广西喀斯特地区发现,目前我国野生秋海棠总种数超过。从近几年野外调查和新种发表趋势来看,我国野生秋海棠预计有~种。它们在生境、习性、植株大小、叶型叶色、花和果实等方面均极具多样性。

花朵鲜黄色、叶纹美丽的皮尔斯秋海棠

广西的罗城秋海棠,叶片是盾状叶      

    

    

    

    

    

        

    

    

    

    

    

        

    

    

NO.4

受天灾人祸多重威胁

秋海棠易受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的负面影响。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开发,不少秋海棠属植物的生境失去平衡,繁衍面临危机。此外,由于网络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具有观赏或药用价值的野生秋海棠,被非法采集和过度收集的案件时有发生,相关立法迫在眉睫。

中国秋海棠的迁地保护始于年,目前已有超过60%的物种被几个植物园引入栽培,上海辰山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厦门植物园和台湾植物保护中心(CKBCC)通过迁地保护有效保存了一些相对容易栽培、繁殖的种类。然而,有些秋海棠种类不仅在野外的自然分布范围非常狭窄、资源蓄有量极少,栽培适应性也很差,在引种地无法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史。

世界秋海棠的确切数量尚不清楚,迄今为止,在多个物种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只记录了60种,其中只有5种原产于中国,属中国特有植物,即昌感秋海棠、齿苞秋海棠、海南秋海棠、掌叶秋海棠和盾叶秋海棠。

对野生秋海棠的栖息地和资源及其保护状况的评估,目前尚无法满足政策制定的需求。了解秋海棠及其相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可持续保护的第一步。目前,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辰山植物园正在开展一项为期4年的项目,希望全面修订中国秋海棠的分类,并评估使用IUCN标准和中国标准后秋海棠的保护状态。该项目完成后,将提供中国野生秋海棠的数据库,为该属的基础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本文摘自《环境与生活》杂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jz/11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