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的药理作用与多种用途

 

水银,这一化学元素,在传统医学和工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别名众多,如白澒、姹女、汞等,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还在现代医学和化学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水银的成分主要是单体金属元素汞,并含有微量的银,通过特定的加工采集方式获得。在药材鉴别方面,它展现出独特的物理特性,如不透明的重质液体、银白色的外观以及易于流动和分裂的特点。尽管水银具有这些特性,但其并不溶于水、乙醇和盐酸,却能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中,形成汞盐。此外,水银还能与多种金属形成合金,显示出其广泛的化学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元素汞本身并不引起显著的药理效应,然而解离后的汞离子却能与疏基结合,从而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元素汞并不能从肠胃道被吸收,但在暴露于空气中时,其表面可以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吞食水银后可能引起的轻微泻下和利尿反应。虽然大多数吞食水银的人并无明显症状,但少数人可能会出现某些不适症状,极少数情况下(可能由于敏感或其他未知原因)甚至可能导致立即死亡。

此外,水银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和大肠完成。在炮制方面,水银通常与脂肪一同研成细粉或制成油膏使用,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潜在的毒性。总的来说,尽管水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工业用途,但由于其潜在的毒性和危险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谨慎和注意安全。《雷公炮炙论》中提到,从朱砂中提炼出的水银色泽偏红,需用葫芦盛装以防遗失。若以紫背天葵和夜交藤的自然汁同煮一伏时,其毒性可自行消退。如需炮制十两,只需用这两种汁液各七镒,煮至合适程度即可。水银在传统医学中有着多种功效,包括杀虫、攻毒等,可用于治疗疥痹、梅毒、恶疮、痔瘘等病症。然而,它同时也具有显著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必须特别谨慎,不宜内服,孕妇更应禁用。外用时也需严格控制用量和时长,以免引发中毒。

此外,水银还具有一定的归经作用,主要归心、肝、肾经。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其副作用,包括对消化道、肾脏和毛细血管的损害。因此,在使用前应充分了解其性质和用途,确保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一传统药材。

辰砂,这一三方晶系矿物,在自然界中常以粒状或致密状块体呈现,偶尔也会呈粉末状被膜形态出现。其颜色介于朱红色与黑红色之间,有时还会带有铅灰色,条痕则呈现红色。辰砂具有金刚光泽,呈现半透明状态,且易于沿某一方向裂开,形成平行的完全解理。断口处则呈现出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适中,介于2-2.5之间,比重较大,达到8.09-8.2,性脆。

另一方面,自然汞在常温下呈现为液体状态,若温度低于-38.87℃,则会转变为三方晶系晶体。这种晶体形式的汞呈现出菱面体状。在岩石中,液体汞常常以小珠或薄膜形态存在,附着于辰砂等共存矿物表面及裂隙中,或集中于岩石裂隙中呈小水滴状。其颜色银白或锡白,具有金属光泽,但不透明。晶体汞的相对密度范围为4.26-4.4,而液体汞在20℃时的相对密度为3.。此外,自然汞的气化点为.58℃,其蒸气具有剧毒。在常温下,自然汞能够稳定存在于空气中,但受热后容易挥发。

生境与分布方面,辰砂主要产于辰砂矿的氧化带内,常以小珠球形态存在于矿脉及岩石洞隙中。而自然汞则多在火山地区或与温泉共同形成的辰砂矿中产出,通常含有银及其他杂质如铜、铁、铅、锑、锡等。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汞的产量远少于共存的辰砂,采集难度较大。近年来,自然汞曾在陕西、湖南、云南等地汞矿中有所产出。

在药用部位方面,辰砂经过炼制后得到的液态金属即为所需的药用部分。这种金属主要来源于辰砂矿的提炼,同时也有少量直接取自自然汞。

《本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xg/15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