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河上的老桥苏州老桥记中

 

苏州因水而美丽,因桥而精彩。公元前年,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兴建了吴国的阖闾城。经历了多年的苏州古城河网密布,桥梁众多,“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特有的风景。诗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东西南北桥相望”“乌鹊桥红带夕阳”,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映现的是苏州古城水、桥、人的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致。本文参考《苏州老桥志》为广大市民展现苏州美丽的老桥。

小编提醒

今天推送的是第四直河---平江河:河自南起于葑门十全河,经盛家带河、叶家弄河、官太尉河经干将东路接平江河,至东、西北街河,长米,宽5~6米。沿河东西向跨河老桥依次有19座:望门桥、忠信桥、望星桥、寿星桥、吴王桥、官太尉桥、兴市桥、苑桥、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积庆桥、苏军桥、众安桥、通利桥、胡厢使桥、保吉利桥、庆林桥、潘家桥。另有与平江河相沟通、向平江河东侧分流的4条支流,由南向北依次有东西向河道4条:新桥河、柳枝河、胡厢使河、麒麟河。河面上依次有南北向连接平江路的老桥4座:新桥、朱马交桥、唐家桥、奚家桥,分别与平江路上东西向跨平江河的老桥(众安桥、通利桥、胡厢使桥、庆林桥)直角相交,构成双桥现象。各支流向东,由南向北河面上还跨有老桥4座:通济桥、南开明桥、北开明桥、徐鲤鱼桥。合此一并记载。

▲平江河胡厢使桥

▲平江河河景

▲平江河河景(顾家花园段)(摄于90年代)

▲平江河水巷(庆林桥南)(摄于80年代)

▲胡厢使桥(摄于80年代)

84

思婆桥

▲思婆桥

思婆桥跨平江河,东连平江路,西堍与建新巷相直。始建于唐朝。宋《平江图》、明《水道图》均标注名“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取名。资寿寺系尼姑寺院,俗称尼姑为师婆。明《姑苏志》载“师婆桥”。鉴于语“师”“思”谐音,“思”引发人们联想,清嘉庆期间已从俗,改为思婆桥。宋时为单孔石梁桥。清嘉庆十年()重建,为单孔石阶石梁桥,桥面以四条宽50厘米的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栏是高约40厘米的长条花岗石,可供过桥人坐在桥顶上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10级台阶,桥台南侧刻有“嘉庆乙丑四月”,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字样。这是嘉庆十年重修时留下的实物。桥的主要结构,桥台排柱和两头,雕有灵芝、宝莲的长系石,都是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年政府重修加固,现为单孔石板平桥,长12.2米,宽2.5米,跨径4.2米,东堍踏步10级,西堍踏步9级,石雕实腹桥栏,中间书“重建思婆桥”桥。

85

寿安桥

▲寿安桥

寿安桥跨平江河,东连平江路,西堍与钮家巷相直。始建于唐朝,主体是宋代建构。宋《平江图》、明《水道图》均标注“寺后桥”。因桥前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取名。清初改称“资福桥”,同治年间又改名为“寿安桥”。资福与寿安,均为吴地里人祈求福寿安康的心愿在桥名上的表述。年曾拓修。年,改建为石梁平桥。桥面由六条石梁并列而成,长4.9米,宽3.3米,跨径3.8米,石雕实腹桥栏,栏板中间书写桥名(已风化),在桥畔立有桥名及建桥资料的石碑。该桥东北一棵老树,干粗叶茂,与古桥、老屋、石栏、水埠,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画面。

86

雪糕桥

▲雪糕桥

雪糕桥跨平江河,东连平江路,西接凤池弄,西堍与肖家巷相直。始建于宋绍定年间,宋《平江图》、明《水道图》均标注“雪糕桥”。《红兰逸乘》:“昔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所居在萧家巷,祠亦在焉。其事详见《广新闻》。”孝子逝世后,里人将其就地安葬,后在墓旁立祠祭祀,并以孝子的事迹,将萧家巷口小石桥命名为雪糕桥,反映了里人对孝道的表彰。事迹为《二十四孝》之一。清乾隆十八年()、光绪三十一年()先后重建。民国34年()重建,将原砖砌石拱桥改为石板平桥,保留桥上原有庙堂建筑,构成“桥驮庙”的格局。新中国建立后,庙堂建筑拆除,年重修加固,年按照保护整治中恢复历史原貌的要求改建,为单孔花岗石石板平桥,长9.9米,宽3.6米,跨径2.6米,桥上再建长廊及庙堂,现挂匾为“玉檀阁”。石雕桥栏,南侧一排吴王靠,中间书写桥名。雪糕桥桥西的萧家巷,以萧王墓而得名。《红兰逸乘》载:“萧王墓,在萧家巷,盖齐梁时贵人葬地,因居民造屋掘得古碑而知之。”东吴大都督周瑜、南宋武状元周虎曾居此巷内。

知识小链接

▲周虎(剧照)

周虎(~),字叔子,原籍临淮(今安徽省凤阳县),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徙居平江府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能诗文,善写大字,并习武艺,因兼通文武。南宋庆元二年(年),举武科第一,曾出使金国为副使,后任和州守。开禧二年(年),金兵会攻和州。时城中守兵不足人,有人提议退兵保江面。周虎激励将士,誓死守城。一月中作战34次,杀金兵帅石龙批并将领十数,金兵受重创败退,由此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周虎殁后,赐谥忠惠,墓在虞山西麓山居湾。

87

积庆桥

▲积庆桥

积庆桥跨平江河,东连平江路,西堍与大儒巷相直。始建于宋绍定元年()之前,宋《平江图》、明《水道图》、清《姑苏城图》均标注“积庆桥”。宋《吴郡志》、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著录。清为“吉庆桥”。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年抗战胜利后改名胜利桥。年、年、年三次重修,恢复“积庆桥”原名。原为石拱桥,年改建时,为花岗石单孔石板桥,为方便河面游船通行,孔高增加三踏级,长6.9米,宽7.1米,跨径5.28米。石雕实腹桥栏,东西两堍各有踏步3级,桥栏中间望柱书写桥名。清康熙《苏州府志》载:“大儒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故名。”

知识小链接

▲王敬臣像

王敬臣(—),字以道,号少卿,长洲(今苏州)人。嘉靖四十三年()贡生,受业魏校。万历中,以荐征国子监博士,辞不出。万历二十一年(),由巡按御史甘士介复荐,吏部以敬臣年高,请有司时加优礼,得到皇上允许。其学说以慎独为先,有门生四百余人,学者称他为“少湖先生”,誉为“大儒”。著存《俟后编》六卷、《补录》一卷及《仁孝先生事略》一卷。

88

苏军桥

苏军桥跨平江河,东连平江路,东堍与卫道观前相直,西堍与南石子街相直。始建于宋绍定元年()之前,宋《平江图》、明《水道图》、清《姑苏城图》均标注“苏军桥”,宋《吴郡志》等著录。清嘉庆十九年()重建,为石拱桥。民国10年(),因原青石桥拆废,其青条石用在此,故又名“青石桥”。年、年、年、年四次再修,现为单孔圆弧石拱桥,长14.1米,宽2.3米,跨径5米,桥面方形青石刻有圆形轮回纹图案。石雕实腹桥栏,中间书写桥名“青石桥”,东堍有踏步17级,西堍有踏步15级。

苏军桥西堍,南石子街12号,原为潘祖荫故居。

知识小链接

▲潘祖荫像

潘祖荫(—),字伯寅,小字凤笙,号郑盦等,吴县(今苏州)人。状元宰辅潘世恩之孙。咸丰二年()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累进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潘祖荫学问广博,涉猎百家,精通经史,工书法、懂金石。家中珍宝分室存放,分别署额,有“滂喜斋”“攀古楼”“澄怀堂”“金石录十卷人家”等。所藏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吴中,名闻南北。著有《滂喜斋读书记》《滂喜斋丛书》等著作。

89

众安桥

▲众安桥

众安桥跨平江河,东连平江路,东堍与新桥北堍直角相交为双桥,西堍与悬桥巷相直。始建于唐乾符年间(~),唐《吴地记》著录名“庆安桥”。宋《平江图》、明《水道图》均标注“众安桥”。明《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巡警图》注“大新桥”。年改建,复名“众安桥”,为石板平桥,长7.6米,宽5.9米,跨径6米,石板桥栏,高0.7米,两侧各两根望柱。众安桥桥畔,悬桥巷23号、25号为苏州中医世家钱伯煊故居。悬桥巷44号,原为回真观,南宋咸淳二年()建,供奉吕祖。吕祖即吕洞宾,自称回道人,故名。后增建三元阁、文昌阁、关帝殿等古典建筑。

知识小链接

▲钱伯煊(右)

钱伯煊(—),苏州人,中医妇科专家,著有《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医案》等医学著作。

90

新桥

▲新桥

新桥跨新桥河东西向连接平江河至东园内河,河面上平江路南北向跨有新桥,桥北堍与大新桥巷垂直相交,南堍与东西向跨平江河上的众安桥东堍北侧直角相交为双桥格局。横桥为众安桥,竖桥为新桥。始建于明正德元年(),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著录。清《姑苏城图》标注“新桥”。现所跨河亦因名新桥河,河北侧巷名大新桥巷。年重建,为单孔石平桥,长4.5米,宽3.1米,跨径2.5米,石雕实腹桥栏,中间书写桥名。

91

朱马交桥

▲朱马交桥

朱马交桥跨大柳枝河东西向连接平江河至东园内河,河面上平江路南北向跨大柳枝河为朱马交桥,南北连接平江路中段。桥北堍东侧为大柳枝巷,西侧与跨平江河的通利桥东堍直角相交为双桥。始建于宋,宋《平江图》、明《水道图》、清《姑苏城图》均标注“朱马交桥”。宋《吴郡志》、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录。桥名,缘于宋重马政,为之设茭草局,立栈以储茭草。而茭草色紫,恶紫夺朱,其义益显,故美其名曰“朱马茭桥”。后里人讹称“朱马交桥”。宋淳祐十年()重建。《宋平江城坊考》卷四引通利桥桥拱石刻为证:“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千贯,提举宝章判部赵郎中助钱二千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一千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右史,幹缘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题。”据此,则“新”当作“星”,“交”当作“茭”。《说文》“茭,干刍也”,有粮料意,与“马”字合。民国《吴县志》载:“朱马交桥,在通利桥东侧。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建。”年重修,为石板平桥,长6.2米,宽4.1米,跨径4.6米,花岗石桥栏,中间书写桥名,沿河两岸设长条石栏。南北堍各有2级踏步,中间各有3块石条并列斜铺方便车辆通行。朱马交桥沿河下塘三号,为原外交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故居。年12月21日吴曾回故居察看,并与邻居合影。

知识小链接

▲吴学谦

吴学谦(.12.19—.4.4),上海人,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吴学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92

通利桥

▲通利桥

通利桥跨平江河,东连平江路,东堍南侧与南北向的朱马交桥北堍西侧直角相交为双桥,西堍与菉葭巷相直。始建于唐乾符年间(~),宋《平江图》、明《水道图》、清《姑苏城图》均标注“通利桥”。桥名,主要表达桥梁的交通功能。清嘉庆十九年()重建,为条石板平桥,长6.2米,宽3.5米,跨径6米,花岗石雕桥栏,栏板中间书写桥名。桥面由六条石梁并列组成,其中有两条为宋遗武康石。通利桥畔,原建有附属建筑桥盘头,内塑猛将、关帝、观音像,以保佑平安。新中国建立后已拆除。双桥相交处桥畔形成河湾,河岸放宽,沿河两岸均设长条石桥栏,与河埠相映成趣,桥与粉墙黛瓦坡屋顶的民居错落有致。双桥相接处有两株大树,绿荫掩桥,景色殊胜。

93

唐家桥

▲唐家桥

唐家桥跨胡厢使河,南北连接平江路中段。北堍西侧与东西向跨平江河的胡厢使桥东堍南侧直角相交为双桥。这是始建于宋代最早的“双桥”。形状犹若旧时钥匙,故又称“钥匙桥”。始建于北宋年间(~),宋《平江图》、明《水道图》、清《姑苏城图》均标注“唐家桥”。宋《吴郡志》、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均著录。桥名来自桥畔唐氏家族,唐岳千户次子居此,故有唐家巷、唐家园、唐家桥之命名。清乾隆九年()重建,易木为石,为花岗石、武康石平桥。年、年、年三次改建,现为石板平桥,长4.4米,宽3.4米,跨径3.1米,桥面为六条石梁并列,其中两条为武康石,四条为花岗石。桥面两边有石雕桥栏,两侧立有4根望柱,柱头上雕有简易图案,栏板中间书写桥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hq/11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