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赠书一年好景君须记古典诗词中
夏日炎炎,欢迎来到清凉水世界。大江大湖太远,我们去房前屋后的小沟渠、小池塘、浅草湾,寻找湿地的诗意。大诗兄想重点介绍的,是三种水生植物、凌波仙子。大诗兄选材的标准是很苛刻的,美观固然重要,更加重要,得是美食。
先科普一下,水生植物,按照生态学的划分,主要有四种:挺水植物,根在水底,茎叶蹿出水面,比如芦苇;漂浮植物,比如没有脚的浮萍;浮叶植物,根固定在水底,叶子飘在水面上,比如睡莲;沉水植物,比如水藻。
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
﹏﹏﹏﹏﹏﹏﹏﹏﹏﹏﹏﹏﹏﹏﹏﹏﹏﹏﹏﹏﹏﹏菱科,水生植物中的漂浮植物,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等地。它的全部身体,根茎叶花果,全都在水面上漂浮。菱角的叶子,也是有棱有角的形状,仿佛一个带齿的三角形。菱角的茎,软泡泡,中间有一节膨胀肿大带气囊。菱角的花儿,小小白白,很低调。菱角的果实,刚开始是青色,壳儿软,适合生吃;渐渐变成紫黑色,适合煮熟吃。
春末夏初闲游江郭
唐白居易
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
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
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
雨埋钓舟小,风飏酒旗斜。
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
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
江城,这里指江州,今天的江西九江。白居易曾经在江州做司马。郭,城外的墙。
用木头做鞋底的鞋。
湓江,今天江西省龙开河的古称,经九江湓浦口流入长江。
迸发,喷涌的样子。林迸穿篱笋,形容竹子长势快。
飞扬,飘荡。
茶树的嫩芽。
“春末夏初闲游江郭”,这是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时令,就在初夏;地点,就在城外江边,水面开阔之地。这里凉风习习,水草丰茂。
“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请注意白居易的装备:轻屐,这是一种户外专用防水鞋,全天然木质,材质轻盈。这种鞋,踏在江边湿地的沙土上,只会留下一行一行潇洒的屐齿印记,绝不会泥足深陷。
“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在河边看钓鱼,去老杨家看竹子。当年春天破土的竹笋,现在已经蹿出一人多高,各个竹节处绽出尖尖的枝叶芽儿。
“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炎炎夏日,老杨为我煮上一壶浓浓酽酽、苦苦涩涩的白茶。除了喝点白茶,必须得吃点什么。采菱姑娘刚刚采摘上来的菱角,呈现鲜嫩的青色。香菱还没有长出尖锐坚硬的角儿,只是鼓出一个浑圆的钝包。嫩菱角,得生吃。用手剥,手指染上一层绿色;用牙咬,皮儿壳儿有一种淡淡的苦涩。菱肉,雪白,甘甜,鲜嫩,多汁。
“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一天就这么混过去,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看采菱
唐白居易
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
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
夏日的池塘,无风无雨,就像一面镜子。偶尔吹来丝丝热风,只是在水面上荡起一些细细的涟漪。“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采菱的姑娘,着实跟鲜菱角一样秀色可餐。姑娘们划着小船、木盆,唱着歌儿: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
得呀得郎有心,得呀得妹有情
就好像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
+软温新剥鸡头米
﹏﹏﹏﹏﹏﹏﹏﹏﹏﹏﹏﹏﹏﹏﹏﹏﹏﹏﹏﹏﹏﹏不是公鸡母鸡的头,它的学名叫“芡实”,睡莲科芡实属,是一种浮叶植物。它的根扎在水底,叶子漂在水面上。芡实为什么叫“鸡头”,看了样子你就知道:成熟的芡实果实,浮出水面,长满小刺,就像鸡头上的羽毛;果实呈现长圆形,顶端是一个尖尖的角,像鸡的嘴巴——喙。
“鸡头”的名称,由来已久。唐朝有一首无名氏所做的诗,专门描绘这个“鸡头”的模样:
鸡头
湖浪参差叠寒玉,水仙晓展钵盘绿。
淡黄根老栗皱圆,染青刺短金罂熟。
紫罗小囊光紧蹙,一掬真珠藏猬腹。
丛丛引觜傍莲洲,满川恐作天鸡哭。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湖波荡漾。
冷玉,这里形容湖水的颜色。
白天绽开,这里指水仙花开放。
洗涤或盛放物品的陶瓷器具。
金质或金饰的贮器,这里形容鸡头的形状。
紫色丝绸的小袋子,这里用来形容鸡头的颜色和形状。
紧紧的皱着或抱着
一捧珍珠。掬,用手捧;真珠,就是珍珠。
向天张嘴。觜,同“嘴”。
“水仙晓展钵盘绿”,这是说鸡头的叶子。鸡头是睡莲科植物,叶子也像莲叶,翠翠绿绿,团团圆圆。但是,它是带刺儿的,正面反面都带刺儿。想去采摘鸡头果,得先过叶子这一关。
“染青刺短金罂熟”,这是说鸡头果实的外观,长满短刺;“丛丛引觜傍莲洲,满川恐作天鸡哭。”丛丛簇簇的鸡头果实,尖嘴朝天,就像一群公鸡母鸡,在漫川漫天哭泣,颇有一种惊悚的感觉啊。
“一掬真珠藏猬腹”,鸡头果实就像一个刺猬。你需要拿一把大菜刀,费尽心思劈开鸡头果实。咦,里面别有洞天,就像剥开一个石榴,薄薄的膜儿包裹着一粒一粒的“真珠”——真珠就是珍珠。这一粒一粒的东西,煮熟之后可以用牙齿咬开,或者用其他什么工具剥开,里面有香糯温软的果仁,这就是“软温新剥鸡头米”。
“美人腿”与“雕胡饭”
﹏﹏﹏﹏﹏﹏﹏﹏﹏﹏﹏﹏﹏﹏﹏﹏﹏﹏﹏﹏﹏﹏也叫茭瓜、茭笋、茭草、菰蒲,禾本科菰属植物。禾本科,也就是说,这种植物跟水稻、芦苇是同一个大家族的。它们的样子,也都比较相像,挺拔苗条的茎秆,细长的叶片;它们的习性,都是喜欢生活在浅水之中。
南歌子·湖景
宋苏轼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
会看光满万家楼。
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
只将菱角与鸡头。
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葑,本意是指茭白。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也叫葑田。
即余生,剩余的生命。
“古岸开青葑”,“只将菱角与鸡头”,青葑在这里就是指茭白,它与菱角、鸡头的生长期都在夏日,也经常被诗人们相提并论。
兴许是偏爱“小清新”的缘故,很多宋朝诗人都提到了茭白。比如,周邦彦在《虞美人》中说,“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宋高宗赵构在《渔父词》里提到,“无数菰蒲问藕花。棹歌轻举酌流霞”;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里说,“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茭白最值得看的地方,是它的茎,膨大,白嫩,多汁,鲜美。于是,有人把这种食材叫做“美人腿”。“美人腿”是怎么形成的?是由真菌引起的。茭白的基部由于真菌寄生而变肥厚。如果你不幸在菜场上买了老过头的茭白,切开一看,就会发现有很多黑丝、黑点。那就是真菌。
很多人知道茭白是食材,而事实上,茭白的穗米也是一种食材,在古代叫做“菰米”,或者“雕胡”。菰米比稻米要细长,有紫色的光泽。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菰米”的诗句。而最有名的一首,是李白写的: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
荀姓人家的老妇人。
内心冷落孤寂。
夜间舂米寒冷。
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
就是茭白饭。
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时穷困,一位“漂母”曾给他饭吃。
多次推托。
五松山,在今天的皖南一带,那里是李白在江南游历的基地。就像一直在跑步的阿甘,李白是一个行者,永远在路上,有一顿没一顿的。这一天,他借宿在五松山下一位荀姓老奶奶的家里。老奶奶家里很穷,但还是给李白置办了一顿“雕胡饭”。看到这碗饭,饥肠辘辘的李白,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劳动人民最淳朴。
中国人是“淡水民族”
﹏﹏﹏﹏﹏﹏﹏﹏﹏﹏﹏﹏﹏﹏﹏﹏﹏﹏﹏﹏﹏﹏水,是生命之源。
中国人在传统上不是一个海洋民族,但是,大诗兄可以下一个断言:我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淡水民族”。中国人对于淡水的依赖、运用和亲近,达到了极致。长江、运河,灌溉、航运,这些宏大的主题我们暂且不说,我们单单说吃,就可以有很多花样:
比如,我们吃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吃螺蛳、河蚌,吃黄鳝、泥鳅,吃大闸蟹、小龙虾……很多东西,听说外国人不吃,泛滥成灾,比如美国的大鲤鱼、欧洲的大闸蟹;很多舶来品,我们却可以很好地消化,比如克氏原螯虾——就是小龙虾。
再比如,我们吃水中长出来的各种根、茎、叶、花、果,比如荸荠、茭白、菱角、鸡头、茨菰、莲藕、莲子、水芹、蒌蒿……还有一种最重要的水生植物——水稻。
还比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首篇《关雎》,就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水菜——荇菜;从古至今,江南人总是怀念“莼菜鲈鱼”,生活习性总是“饭稻羹鱼”,这还是荤素搭配呢。
(作者简介:杨金志,笔名:大诗兄,新华社上海分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本文选自《一年好景君须记: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一书,中国化工出版社出版,杨金志(笔名大诗兄)著,赠书规则
1、留下你想要这本书的理由
2、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
3、本周赠送《一年好景君须记: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3本,我们将从留言点赞最多的书友中选三人,每人赠书一本,敬请期待哦~(赠书新规则,三周之内不得连续中书~)
4、获奖名单将在9.17日(周日)公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