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三乡工程rdquo谋振
导读
乡村振兴,如何才能吸引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要素向乡村回流?
去年以来,江城武汉强力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鼓励和引导市民到农村租用空闲农房,鼓励本地能人、外地企业家到乡村创业。让武汉市郊一度有些沉寂的村庄,开始重获生机与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月11日,市委常委、县委书记赵少莲率团赴武汉市江夏区考察学习“三乡工程”工作经验……
第一站
企业回乡—凡华生态农业园
凡华生态农业园位于江夏区郑店街劳七村国道旁,由湖北凡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开始建设,共流转土地亩,以生态种植为主。
经过几年建设,园区已拥有国内一流的智能化温室大棚60亩,高标准钢架大棚亩,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生态格局。
年,公司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被武汉市科技局认定为“武汉市农业科技型企业”。
园区种植的田七菜、番茄、黄瓜、富贵菜、紫背天葵、辣椒、薯尖、黄秋葵、红妃木耳菜、夏黑葡萄、马齿苋等特色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火龙果、台湾蜜宝等南方水果也成为公司主产主销的水果。
年,园区抢抓武汉城市圈“8+1”客源资源,致力打造“田园超市”,转型发展种苗繁育、特色果蔬、农业旅游三大板块,走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
公司采取“公司做核心示范、返租6个市场主体种植(公司每亩元流转过来,完善设施后再以每亩元返租)、引导能人合作投资、就近带动农民打工”等方式,创新举办赏花游、采摘体验、垂钓、露营、烧烤、土灶餐饮等多种特色活动,年产值达到1.9亿元。如举办的油菜节,一天的门票收入就达到人次、15万元(30元/人)。
第二站
能人回乡—麻城海
“麻城海”位于江夏区安山街青春村,该湾原有农户60多户,其中的空闲房原来就有40多户。
安山街是全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有郊野公园、湿地公园两大自然资源景区,是湖北美院实习实训基地,为开发利用闲置房产和安山街有利资源,由回乡能人敖进投资开发建设,打造以画家村、特色名宿为主的田园综合体。
以江南水乡风格的徽式民居为主导,坚持修旧如旧,发展高端民宿、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农业。
目前已经建成樱花园、四季果园、有机蔬菜基地等产业园。
第三站
企业回乡—“畔坡苑”田园综合体
“畔坡苑”田园综合体位于江夏区山坡街红专村国道旁。
由村能人吴佑良创办的湖北鄂泰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开始在山新村山新林场上建设,目前投资总量已经完成1亿元,建成余亩生态基地,有花卉苗木区、瓜果蔬菜采摘区、休闲垂钓区、住宿餐饮区四大功能区。
建设过程中,公司共流转土地亩,种植柑橘、杨梅亩,开发池塘、荷塘亩,建有度假木屋14栋(多平米、造价70多万元)。同时,将园区周边的红专村、山新村3个自然垸的48户农房,按照每户12万元的强度,高标准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整个园区计划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
第四站
能人回乡—味美呆食品有限公司
红星村是山坡街22个贫困村之一,年,该村引进在外办厂的胡先明回乡发展,创办武汉味美呆食品有限公司。在红星村建设食品加工厂,占地20亩,有20个泡菜腌制池,生产甜酸藠头、酸辣藕带、小米椒等腌制品,年可生产加工产品吨,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
该厂用工73人,其中红星村本地村民25人、贫困户11人,员工月工资元。
公司还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订单农业模式,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发展村民种植藠头亩、辣椒亩、莲藕3亩,其中45户贫困户,种植面积亩,该公司成为江夏区订单农业模式和产业扶贫的典型。
第五站
光明村茶园
光明村茶园位于山坡街,茶场面积多亩,实行有机种植。
其中,村集体拥有的茶场面积达亩,亩平茶叶产值过万元,建有多个茶叶加工厂,茶叶成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第六站
武汉花卉博览园
武汉花卉博览园位于江夏区梁子湖大道两侧,占地亩,总投资23亿元,项目定位打造一个“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为主题,集花卉、苗木研发中心、生产、销售、价格发布采集、会展、现代物流、电子信息交易于一体,涵盖世界主要花卉、苗木产区品种,从种子培育、植物分株到幼苗成长的花木产业生态旅游综合体。
园区主要规划花卉园林产业聚集、电子信息交易平台、科技研发示范园、花卉旅游小镇四大功能板块。
第七站
市民下乡——小朱湾
小朱湾位于江夏区界街童周岭村,紧靠梁子湖旅游休闲度假区、熏衣草风情园、七彩花海景、花博园,是一个占地亩但只有32户位村民的美丽村湾。
过去,这个湾不仅脏乱差,而且还是个空心湾。底,省“四化同步”试点五里界,街道党工委带领村民实施改造工程,出资万元邀请中国乡建院专家高品质设计,由农户进行改造,街道以每平方米奖励农户改造费用元,在一年时间内,坚持“不毁一果树,不填一口塘”,修旧如旧,一步一景,打造了最美村湾。
目前,这里共开办农家乐、民宿旅馆16家,12人回乡创业;以湖北传媒摄影技师协会创办的实训基地及创作基地落户为载体打造摄影特色村;8位城市退休老人合伙租赁闲置农房创办老渔民农庄(租金8万元);华师教授许刚等租房办起新民书院,武科大教授胡勇退休后来湾里租房养老休闲;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团队进驻开办工作室;能人廖慧芳放弃城市高薪职业,和几个朋友承包亩农田建“新农社”;39位武汉市民认领菜地,周末来此享受田园乐趣,体验乡村慢生活。
原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调研称赞,“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红黄黑”,最有荆楚风韵。年2月,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小朱湾调研时提出“市民下乡、村民进城”;多个外国市长点赞“这里代表全球村庄好模式”。
尽管此次考察时间紧凑,走马观花,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思路一变天地宽。围绕“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要素资源投向农村,将农民闲置农房变为财富要素,将农村资源变为创富资本,将农产品变为农商品,将农民变为股民,将乡村变为宜居创业乐园”,赵少莲一行边看边问,不时结合蕲春实际,畅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加深理解。“三乡”工程是我县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是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是我县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重点工作,市委提出了“能人回乡千人计划”,刘雪荣书记更是逢会必讲,因此必须切实上认识,抓紧抓实。
二要增强信心。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江夏区聚焦和全域推进“三乡”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政策推动、项目带动、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市民下乡盘活农民闲置资产,积极引导能人回乡撬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区“三乡”工程累计吸纳社会投资50多亿元,流转土地46万亩,带动农户近6万户,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到40%以上。
江夏区为我们提供了样本和路径,蕲春的龙泉庵、凤凰、百草园等很多地方已经在实践“三乡”工程,关键要在串点连片成线上做文章,力争把蕲春农村打造成为“农业大公园”。
三要务实落实。贵在学,重在做。摸清可利用的闲置厂房、小学、村部、农房以及可流转的土地、山林、水面等农村资源,为能人回乡创业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加大与资产在万元以上,有意愿和带动能力的能人沟通联系;借鉴江夏区高端规划、珍惜资源、绿色发展、整体建设生态大公园等新发展理念,顺应市民健康消费和“慢生活”、田园生活等新需求,重点要抓好项目前期策划推介,要确保在4月底前梳理推介一批好项目,6月份集中签约一批好项目。
尤其是要有意向地提前整合国家政策项目,完善拟推介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为今后项目落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转载自蕲春网)
长按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