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类活动与温室气体引起的长期气候变化
(1)建立农业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标准子体系
0
在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干旱灾害多发频发对农业的严重影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抗旱、防雹、消雾、森林草原防火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为农业抗御旱灾、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效的服务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方面的标准,提高为农业服务趋利避害的能力制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规范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区域人工增雨防雹重点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增强各地人影飞机、高炮作业能力,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标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随着现代大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农学以及相关学科、相关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手段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的理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更向复合系统与数值模拟方向发展与之配套的农业气象标准化的研究方向将以试验科学为主,通过进一步改进观测手段,获取更准确、更广泛的科学数据,通过建立动态模拟研究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定量化研究,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大气、土壤物理环境、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标准化由人类活动与温室气体引起的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使农业气象标准化工作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工作空间,赋予了农业气象标准化工作更新的生命力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气象标准化将把服务“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强化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能力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的基层标准体系,从而夯实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基础,着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努力使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着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标准体系,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核心提示: 随着现代大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农学以及相关学科、相关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手段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的理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更向复合系统与数值模拟方向发展与之配套的农业气象标准化的研究方向将以试验科学为主,通过进一步改进观测手段,获取更准确
制订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观测、产量动态预报、预测和综合评估技术标准,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预报标准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标准制定适用于国内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报评估标准,提高重要粮食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性,拓展粮食产量预报的品种,有选择地开展各地大宗作物、牧草产量与载畜量预报、农业年景预报和地方特色农业的产量与品质预报标准的制订工作
依靠科技创新,通过跟踪农业生产全过程提出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多时效、定量化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观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标准;制订农林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标准,为重大病虫害防治提供气象保障;制订海洋渔业防台风气象服务标准,保障海洋渔业安全;修订森林(草原)火险气象观测预警标准,保障生态安全;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标准,协助农业灾害保险的开展,同时也可起到减轻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灾害风险
组织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标准制定,为准确把握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的适应性,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标准制定,提高农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风能、太阳能等气象可再生能源的普查和区划,制定农村风能、太阳能等气象可再生能源的普查和区划等级标准,可促进农村气象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村气象能源利用率
(3)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农业生产的标准子体系
(2)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标准子体系
(4)建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子体系
(5)建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子体系
通过不断深化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提出可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影响的技术决策标准,从而科学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制订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的国家标准,为政策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儿童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