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苏东坡
老农苏东坡
曾雄生
林语堂先生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一般人都知道苏东坡是一个豪放的诗人,一个多才的艺术家,一个荤素不忌的美食家,一个倒霉的官员。但如果说,苏东坡还是一个农家,可能有人不信。苏东坡比起他崇拜的辞官归田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更懂农业,也比起后来被人称为农学家的清初学者张履祥更有干农活的经验和能力。陶渊明辞官归田时,因缺乏基本的农事常识,需要农民来告诉他,春天来了,要下地干活了。由于缺乏经验,尽管他“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仍不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张履祥虽作有《补农书》,但并不能说他是种田能手。由于自小缺少体力劳动和农事经验,他经营农业时只好“雇人代作”,于是想到用智力来弥补体力,钻研农业,并因而成为农学家。苏东坡则不同,自小接触过农业,热心种植,并亲身从事生产,积极推广农具,对同侪的农学著作予以高度的肯定,也偶发一些关于农业的议论。他虽然没有系统的农学著作问世,也没有人将其视为农家者流,但这并不能掩盖苏东坡在农学上的贡献。元代王祯《农书》提到或引用苏东坡的文字就有不下10处之多。
苏东坡的故乡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苏东坡在《眉山远景楼记》中记载了当地水稻生产的过程,其中以水田除草为详。后来,苏东坡还把家乡的种稻经验带到了他躬耕的黄州,在《东坡八首》诗中一再提到蜀人的种稻经验。在黄州期间,苏东坡也学到了一些与水稻种植相关的新知识。其中就包括用于水稻移栽的农具——秧马。秧马是插秧之前拔秧时所乘坐的坐具,其“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在拔秧时使用“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苏东坡在黄州对面的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发现这种“行泥中极便”的秧马之后,很感兴趣,不仅查阅了文献,而且打算“异日详问其状”,以便推广。
苏东坡对于与水稻种植相关的事物总是敏感而好奇。浙西地势低洼而雨水又多,影响水稻播种和移栽,苏东坡发现这里的水稻播种期须推迟到四月以后,加上不少于一个月的秧龄,移栽的时间最早也得在五月初以后。这和苏东坡老家四川的情形大不相同。为了躲避水灾,苏、湖、常、秀等地的百姓采用“就高田秧稻”的办法,等到五、六月水退之后,再行移栽。高田育秧既避免了水灾,同时也解决了水退之后水稻有效生长时间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后来江南地区应对季节性水灾所采取的主要办法。苏东坡应是这一方法的最早记录者。浙西的水稻生产除了可能要遭受到雨水的侵袭之外,也时有旱灾之虞。五月雨水偏少就会影响到水稻的播种移栽,只好进行人工灌溉。苏东坡在无锡道中发现当地使用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并作诗讴歌。苏东坡也很关心水稻品种的问题。长腰米是他在黄州时喜欢的水稻品种。流放海南时,苏东坡发现当地的糯稻品种三五年一变,头两年还最受重视铁脚糯,今岁就变为马眼糯。
不过苏东坡的眼里也不光只有水稻,其他一些粮食作物也都在他的视野之内。这可能是受到其祖父的影响。苏东坡的祖父苏序是眉山本地的农民,当地以种稻(大米)为主,但他偏爱种粟(小米)。有人问他:“您何必非粟不可呢?”他回答说:“粟耐存放,可以大量储藏以备不时之需。”苏家还在宅基四周种芋魁,所收极多。芋是块茎类粮食作物。芋的个头大,产量高,所以又称为芋魁或蹲鴟。蜀地原本就以产芋著称,是当地一种著名的救荒作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的记载。苏东坡的诗中也提到“芋魁径尺谁能尽”,他在黄州时,发现所居对岸武昌,“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这让他在哀愁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离开四川后,他还曾收到朋友从外地寄送给他的山芋。而流放到岭南以后,藷芋更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特别是到了海南,当地所产稻米不够吃,“乃以藷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但顿顿芋头未免单调,于是他想到从食用方法上来改善藷芋的食用品质。此前“牛粪火中烧芋子”是他的最爱,到了惠州之后,有人又教给他去皮之后用湿纸包裹煨之于火的食用方法。高产的藷芋和美味的食法,使他能够在“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人不堪其忧”的海南昌化,“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也是一个奇迹。
在苏东坡这里,芋不仅可以吃,还用作无性繁殖的试验材料。古时候就有种名果法,三月上旬斫好直枝,如大母指,长五尺,插入芋魁内,再栽种到地里,胜过用采种子繁殖。四川人在进行花果嫁接时,皆用芋胶合缝。苏东坡也掌握了这项技术。他曾与弟弟子由,出于好玩,用苦楝木嫁接李子,结出的果实非常难吃,一点李子的味道都没有。但这却表现了苏东坡对于农业试验的兴趣。
苏东坡对松树情有独钟,一生中有过多次种松的经历。他在“戏作种松”一诗中写道:“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后来又在他双亲墓中亲手种下松树三千棵。他积累了丰富的种松经验。他在《种松法》一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松树的山地直播技术,从十月后松子的收取,到入春后的播种,出苗后的养护,到五年、七年后的洗枝、间采,头头是道,入情入理,极富可操作性。古书中言及种松之法,无出其上。苏东坡的种松技术引起了人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