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笃行邵玲教授与植物风风雨雨的二十余年
组培产业学院开设专家栏目,旨在推动专家技术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次介绍的专家栏专家为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邵玲教授。
邵玲教授参加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
及工厂化生产种苗新技术大会
01
简介
个人情况
邵玲,广东四会人,年9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细胞工程硕士,教授,肇庆市C类高层次人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校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肇庆区域特色果蔬和药用植物资源栽培技术研究,设施农作物生产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工作,现任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省市两级农村科技特派员。
邵玲教授(左中)参与联合培养学生座谈会
开展暖季型草坪草冬季复绿技术研究,研究成果推广到粤北、广西和湖南等地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研究成果获年度肇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展柑桔(砂糖桔和贡柑)错峰成熟和树上保鲜技术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年度肇庆市学科技术三等奖。现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紫背天葵、金线莲的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及其商业性开发技术研究。
02
行业突出贡献
邵玲教授以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苋菜苋红素的抗逆生理功能及其在体内积累的调节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鼎湖山紫背天葵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质资源库建设”、肇庆市科技计划项目“鼎湖山金线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肇庆南药种植与资源保育创新技术研发及推广”等科研项目。
在SCI源专业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鼎湖山紫背天葵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质资源库建设”研究成果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南省农垦科学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协议。近年联合市、县级农业推广部门,深入基层,开展南药科技咨询和农业专题讲座培训20余场近余人次。助农扶农事迹获得年国家科技部专题片“科技与应用”--广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专题报道。
主要研究方向
1.鼎湖山金线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2.广东中西部金线莲野生资源调查引种与林下人工种植技术研究
3.德庆岭南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及其快繁育苗技术建立
4.肇庆巴戟天两种种植模式的植物学性状及药效成分研究
5.巴戟天间种肉桂对巴戟天产量和采后地被的影响
6.肇庆南药种植与资源保育创新技术研发及推广
7.苋菜苋红素的抗逆生理功能及其在体内积累的调节研究
代表作品
1.ShikeZhang,LingShao,NanLiu.Anatmosphericpollutant(inorganicnitrogen)alterstheresponseofevergreenbroad-leavedtreespeciestoextremedrought,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1-9.(IF4.,JCR2区)
2.Y.WANG,L.SHAO,J.WANG,H.REN.Comparisonofmorphologicaland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intwophenotypesofarareandendangeredplant,BegoniafimbristipulaHance.Photosynthetica,,54(3):-.(IF2.,JCR2区)
3.DuanZhi-Fang,ShaoLing.Synthesisandantimicrobialactivityofflavonederivativescontaining1,3,4-Oxadiazolinestructure.Chinese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35(9):~.(IF0.,JCR3区)
4.LingShao,Xiong-WeiChen,Chang-LianPeng.DifferentialresponsesofphotosystemIIactivitytophotooxidationinredandgreentissuesofAmaranthustricolorleaves.Pak.J.Bot.(PakistanJournalofBotany),2,45(6):-.(IF0.,JCR3区)
5.邵玲,李美映,黎学荣,梁广坚,李伊敏.肇庆巴戟天两种种植模式的植物学性状及药效成分研究.中药材.,42(11):-.
6.邵玲,梁广坚,刘楠,梁华勇.广东肇庆地区金线莲低海拔林下栽培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5(6):-.
03
行业现状及研究发现
巴戟天
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是茜草科巴戟天属多年生攀援性木质藤本植物,别名巴戟、巴吉、鸡肠风。巴戟天以肉质根入药,和槟榔、益智、砂仁并称为我国四大南药,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湿、固精髓、增强性欲、抗衰老、抗肿瘤和抗抑郁的功效。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关于巴戟天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甚少,一般使用带节茎段作为外植体的快速繁殖体系,在操作中细菌污染率不容易控制;有关巴戟天愈伤组织的分化及植株再生的报道迄今尚未见到。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巴戟天优良种质选育、品种改良、遗传转化和快繁技术体系等研究,是促进南药巴戟天产业持续有序发展的主要途径。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区很多山地均种植巴戟天。但是,巴戟天种植也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采挖巴戟天后露出裸土,留下水土流失隐患,以致有些地方已禁止在道路两旁种植。
邵玲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肉桂林下种植巴戟天的基地,土壤有效矿质营养与有机质含量低于坡地连片种植基地的20%—23%。肉桂林基地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好,伴生植物群落较为丰富。植物的茎、叶形态指标优于坡地连片种植,根部结薯量大,肉质根肥厚,根肉淡紫红色或淡紫色,木心小。
肇庆巴戟天应用肉桂林下套种的种植模式,较合理的解决了坡地连片种植带来的潜在山地环境破坏问题,并且提高了巴戟天的亩产量及其药效品质,为促进南药巴戟天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参照。目前已协同德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庆县林业局共同开展巴戟天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推广近亩,发展林药立体经济,促进了岭南中药材巴戟天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线莲
多年生濒危中药材,有“药王”、“鸟人参”美称的金线莲(Anoectochilusroxburghii)在民间用药广泛,主要用于肾炎水肿、尿血、小儿惊风、风湿麻痹,辅助疗效良好。
近年来,随着金线莲的药用功效及市场价值的开发,金线莲备受人们的青睐,进而导致其被过度采挖,自然种质资源日趋枯竭。人为过度采摘生境破坏导致的生存环境光照度增加、伴物种改变是影响该物种生存的主因。掌握药材金线莲野生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金线莲天然种分布较多,但其相关领域研究较为滞后,仅在兰科植物调查文献中有所提及。近年,广东科研机构药企开展金线莲林下种植,栽培品种为省外引入种。但是由于种植体系不完善,一般采用大棚种植,栽培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邵玲教授团队开展粤中西部金线莲种植资源的调研采集,通过开展肇庆金线莲的引种训化、快繁培育和生态栽培等研究,为肇庆地区金线莲产业化应用及发展奠定坚实科学基础。
苋菜
苋菜(Amaranthustricolor)是我国各地广泛种植的蔬菜品种,为苋科C4植物,具有喜温好光的特性。生长适温23~27℃,20℃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种子发芽困难,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对空气湿度要求不严。岭南地区秋冬季经常有不同程度的寒潮胁迫,当地一般在春夏季种植苋菜。
近年,随着苋菜栽培品种的选育推新,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人们对反季节叶菜品种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这便为广东秋冬季苋菜种植提供了可行条件。
邵玲教授团队连续两年通过露地与设施大棚栽培的方式,探讨秋冬季不同品种苋菜的生长生理特性,为反季节高效优质栽培苋菜提供科学依据。
04
强力入驻
组培产业学院
邵玲教授的加入,为组培产业学院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组培产业学院也将秉持为推动植物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有效结合专家所长,为产业带来福音;有效与企业对接,为专家提供资源;双向服务,共同实现组培领域的全面发展。
组培产业学院将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