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丧葬风俗探源

 

转发感谢您将文章转发至朋友圈

爆料爆料奖现金!

支持感谢您把“大美榆社”推荐给你身边的人

葬地风水演变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类历史上丧葬习俗礼仪也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如埋葬地风水,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崇尚高山顶埋葬,认为至高无上,视野广,饱受日月精华,但西汉中后期,都喜欢埋在山岭上,地势比起先秦时要低。东汉至南北朝时,选择葬在半山腰上,认为山腰上可饱受龙脉精华。到了隋唐宋代时,一般埋在了山坡的下面,历代盗墓贼还总结出顺口溜:

春秋战国埋山顶,

秦汉大墓埋山岭,

东汉南朝选山腰,

隋唐宋尸坡下挺。

其实在历史考古中也印证了此四句话,也就是人类对死后埋葬风水的认识变化,由高到低,演变到现在,从大山龙脉落稳处,左右有护砂环抱,藏风聚气,前有文案,远有朝山,龙蟠虎伏,山环水绕,龙真穴的,好山,好山,好向为理想万年吉地。

2O17年,河峪乡西周村战国遗址考古现场,位于大山顶部开阔平地,发现四座大型地下建筑遗址。  后土神,掌管本山茔地后人财富官贵,人丁兴衰等职责。后土后土即后土皇地祇,民间称后土娘娘,为道教四御之一,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她是主宰大地的女性神。后土神,源于人类对土地与女性的崇拜。山西万荣县有古老的后土祠,历代帝王都去祭祀后土神,可见后土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破土点穴时都要从后土位祭告土神,让后土神保家族人丁兴旺,子孙贤孝,功名显达。有后土神则立后土碑,上写"本山后土之神位",还要备忘本山立向为某山某向,某某分金,让后代遵照此向安葬,不可背祖离尊偏离方向。。。后土碑下面安放后土镇物,保祐子孙后代。后土镇物有:后土砖符,买地券,万年灯,香炉,化煞镜,文房四宝一套,《四书五经》,桑弓柳箭,小秤,小算盘,铜铃,铜镜,七枚铜钱,五谷,五色线,黄裱纸,朱砂,雄黄,五色宝石,木炭,元宝,寿金,生铁铧尖,十二精药等。安放好镇物,上面立后土碑。此后土神保护本山家族的兴旺。买地券

买地券起源于东汉,唐宋盛行,元代以后普及开来,买地券一般用朱砂书写在方砖上,一式两份,一份放于后土里,向皇天后土告知自己的地界,使用者是谁,一份放于死者葬内,其实也就是墓主人的阴宅房产证,书写四至分明,别人不得侵扰,还书写见证人等内容。

年,圪坨村出土一块元代墓葬用买地券:

时大元至正十七年()岁次丁酉正月壬寅朔初十日甲申辽州榆社xx村居住祭主乔祯伏缘显考乔聚妣范氏双亲奄逝荣比XX卜兆xx诏曰丁酉年通时良月合宅兆卜迁山陵乃定诏穆位分尊年礼正万载千秋子孙吉庆

万历年间买地券年清明,河峪乡圪坨村迁坟时出土一明代买地券,大块灰方砖,用朱砂书写,文字清晰,原文如下:

维大明国万历二十五年岁次丁酉二月癸卯朔十九XX合葬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辽州榆社县何谷里现在圪坨庄居住伏缘XX乔公张氏之柩未卜茔塚今在本正南骈东卯字破土安厝恐有干犯地祇己备艮钱三千八百文买到此阴地一方二xxx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黄泉中至亡人永为吉照

知见人年主直符之神月主直符之神日主直符之神

后土地祇一本乞付亡灵乔X收执准伏付身永用

年,河峪乡偏良村出土道光30年刘友善墓葬买地券。纳魂在榆社西乡辉教村一带,至今还保留着为死者"纳魂"的习俗,去世当日,家人与亲戚深夜到村土地庙祭祀,烧纸马"纳魂",意为死者向土地爷报到,再放一张白纸撒上灰,用面箩扣住,众人手持谷草火把,一路上乐队吹吹打打返回,至半夜,众人再去土地庙烧祭,取回纸和灰,还要看灰上留下啥印记,印记是啥脚印就是转世为啥了,这个过程称为"接魂",此俗只有辉教村周围几个村沿袭。三日而葬与择日安葬

在榆社西乡,南乡一带以及很多地方,人去世后不择日,三日后安葬,即承凶葬法,此葬俗流传盛远,据说起源于后赵石勒时代,一直沿袭至今,当地人称热死热埋,也就是尽快入土为安,想来确有道理,首先时间上足够远方亲友前来祭奠和家中丧事办理,再则也避免了假死误葬的情况。《三元总录》论承凶之葬:“四月炎天至九秋,人间亡化莫停留,便当三日承凶葬,尸坏防他孝不周。"

县城及北乡一带一直沿用择日安葬,找阴阳先生选择破土吉日,入殓吉日吉时,安葬吉日,比如选择鸣吠日(金鸡鸣,玉犬吠,亡灵安稳),天赦日,天愿日等吉日安葬,日主不冲亡人,长子属相。不能犯重丧日,灾煞,月害,五墓等等凶日安葬。

也有的地方不择日,停放五日或七日再安葬,当地人称放"排五一七"。十里不同俗,总的说都传承着各自的丧葬习俗。

丧葬与"七"丧葬习俗中与"七"有关的很多,死者在入殓时,在棺材底部放几根谷草,再撒些炕灰(草木灰),放一缕丝麻,上面顺次摆放七个麻纸剪成的方块纸钱,每块纸钱上放一枚铜钱(俗称垫背钱),上面紧接着七星板(见上图),木板上凿有七个孔,成北斗状,然后是褥被,亡者手执麻绳鞭子和一串“打狗饼”,是去阴间路上打狗用的。入殓完毕,盖上材盖,用七个七寸长钉子钉好棺盖,以死者朝向看左面三个,右面四个钉子。旧时棺底还放煤块和木炭,寓意"头枕煤,脚蹬炭,儿孙后代千千万",在明清墓葬中得到了实物印证。《三元总录》载入棺镇物有:丝麻一缕,木炭一块,神曲一两,岁钱一岁一文,食罐一个,细抄麻纸百张,雄黄一两,乱丝半斤,鸡鸣枕一个。去世当天数起,第七天为"一七",一直数至"七七"(俗称尽七),每个七,子女都要为父母做七,如果正好第几七遇上农历初七,十七或廿七日,则要用三角形小白旗从家插至墓地祭奠,称为犯某七,最怕犯五七,传说五七为五阎王审问,五阎王很厉害,审问死者生前所做罪恶之事,死者可在小白旗下躲藏,犯五七时还要用白纸做个小幡伞插在墓旁,好让死者躲藏。家人做上荞面做的饺子祭奠,拿上茭尖杆做的筷子,让阎王吃不上饺子,忘记审问死者。。。原来古人认为人死后升天,有北斗七星相照,灵魂可以升入天界,不受下地狱之苦。。。

孝服披麻铺草

孝服披麻铺草

远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人死后子女晚辈身着白色孝服,头带白孝,子女鞋面也缝上白布。榆社一带分大孝,小孝两种,子女侄辈外甥等晚辈带大孝,与死者同辈者带小孝(平孝),重孙(重外甥)辈带黄布大孝。守孝期间子女,儿媳腰间束麻丝一缕,外人不带麻丝。丧房内,子女守孝,铺一层谷草跪坐于上,此俗由远古流传至今。在远古时人们生活条件贫寒,母亲把孩子降生于草垫之上,抚养孩子成人,等亲人年老去世后,子女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跪草思亲感恩。

摔碗

摔碗

"摔碗"习俗应由"摔老盆"演化而来,抬棺起丧时,将死者用的枕头烧掉,并将生前用的碗摔碎。传说人死后要过奈河桥,喝孟婆汤,喝上后就将生前之事忘干净了,于是亲人们把陶瓦盆底部钻上好多孔,想让孟婆汤漏了,喝不上才能记起亲人们来,起丧时将带眼的老盆摔碎,让死者带上老盆,后演化成摔碗了。年,河峪乡河窳村出土一石棺,帮长2.2米,宽0.8米,厚0.1米,是一件全国仅存的北魏珍贵石雕艺术精品,年被博物院调展收藏至今。北魏石棺帮面雕刻,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及狩猎场面,还有杂耍表演,弹拉吹唱场面。

北魏石棺

北魏石棺

河窳村出土的北魏石棺前和(俗称堵头)铭文记载,北魏神龟元年,太原中都尉六世孙孙方,太和之中任颖川太守,熙平之中任绥远将军。父亲叫孙龙。。。死后葬于巖梁(今河峪乡岩良村)村,北魏神龟元年距今15oo年。原文:大魏神龟元年太原中都尉六世孙孙方X父龙太和之中颖川太守熙平之中X为绥远将军X郡太守XX年六十在xx官即造石棺一区漆棺一口葬在乡县巖梁与弟保与少奉朝请提之椁首以示后世记之云尔路引幡引魂引送葬队伍最前面是引路菩萨纸折,引导亡者往生西方。引头幡书写"故显考X府君(妣x太君)寿享X岁寿终正寝灵柩入冢",表明亡者名讳及寿数。县城一带还用"铭旌牌"。如遇过河或远路,材上还放红公鸡来"引魂"前行。下葬

将棺材抬至墓地,长子到墓室用笤帚扫几下,后退出来扔笤帚于上面,众人才将棺材安放于墓室,一口材时放墓室正中央,金银斗和童男女放于两边,砖符放于材的大头旁,瓦放于脚蹬的小头旁,“头枕金砖,脚蹬玉瓦"分出了头部和脚部,也利于以后重启出灵骨时作为标志用。把万年油灯点燃后即可封门。旧时多用谷草边压土边编草,直至封好门口。墓穴内除上述童男女,饭罐之类,还放墓葬镇物,《三元总录》入墓镇物有:竹弓六尺,苇箭三矢,五色布五块,豆黄一斗,纸钱五百张,布瓦一个,硃砂二钱。但现在演化只放砖瓦,饭罐,油灯等了。

陪葬物古人视死如生,认为死后到另一世界,同活着一样,陪葬物应有尽有,陶俑,陶灶,陶灯,陶仓,身份地位高的陪葬青铜器,青铜灶,金银玉器,宝剑武器,铜钱元宝等伴随主人永远享用。彩陶罐子陪葬用青铜灶。   年,河峪乡河窳村西汉墓葬考古现场。河窳村汉墓,主墓室,耳室,墓道。。。河窳村西汉墓出土陶器,其中的彩陶为山西汉墓考古首次发现。丧葬禁忌

忌说"死"字,人死了说"人不在了","人走了"。忌去世时无人在场,无哭声。入殓时死者忌穿皮毛类衣服,忌穿黑色衣服。忌猫狗进入丧房。忌泪洒死者。钉棺盖时忌哭声说话。忌带镜子之类反光物。忌重丧日埋葬。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红对联,不拜年,为丁忧期。忌葬空,新券葬内要放一馍,上插纸花一朵。西乡一带女人去世后先暂埋它处,不入老坟。

隋李氏墓志铭

维大隋开皇十三年,岁次癸丑,十月戊辰,十八日乙酉,李氏元出赵郡,柏人县永宁乡荫X里人,乃祖光,汉武帝在迁相上党,公在职薨背,送葬武乡城北十里,青阳元目即居x,七世孙李布讳芝,才益多能,常内修外善,行合三五乡侣,举贡入条,魏主勅授青河郡守,后转冀州刺,上党公啟葬偃息城东二里,镌石铭记,神灵之柩。(河峪乡西周村出土,县博物馆藏,隋开皇十三年距今14OO多年)

符镇斩殃安神丧葬中涉及符镇的有,后土符,点穴符,砖符,瓦符,单葬押圹符,镇重丧符等,宋元墓中多有镇墓兽,历代多有变化,但主要作用都是镇墓,化煞。如犯重丧时,要画符放于小纸匣内与棺同出、同葬,来化解重丧。起丧前大门口总要放一盆,里面放些水和一把菜刀,在县城一带,抬棺走之前用刀在材盖上斩三下,意思都是斩殃,用刀斩除殃煞。在县城一带,安葬完毕,还要在院中书写牌位:"供奉天地十方真宰之位",祭奠,安神。墓葬用砖瓦符"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牌位。王建立王建立,字延绩,唐末五代时榆社人,生于北王村,长于韩村。生于唐咸通十二年(),天福五年,授大师兼中书令昭义军节度,进封韩王,卒于后晋天福五年(94O)。残年之时,思念故乡,留下遗书:榆社之地,桑梓存焉,桑以养生,梓以送死,余生为寿宫刻铭石室,死当速葬,葬必从俭。唐代王建立石棺正面,石棺出土于云竹镇马岚村。唐代王建立石棺底部铭文,唐天成四年()刻石,存榆社县博物馆。棺匣

皇家达贵丧葬,棺木外面再套椁显示尊贵,老百姓只以寿棺安葬,材料从杨柳木到松木,柏木不等。旧时大财主做官的用的是小材外面再套一大材,中间灌以溶化的松香,坚固耐腐。从出土看,榆社石棺也不少,如河窳村出土的北魏石棺,不仅材体大(长2.2米),而且雕刻精美,堪称存世石雕绝品。有个别小石棺,制作粗糙,只是盛放骨灰用的。

启攒,俗称启干丧,用木制小匣子,拾骨装殓后重新安葬。

后汉故秦国太夫人墓志铭唐代王建立夫人田氏墓志铭,年出土于河峪乡魚头村王墓沟,田氏卒于天福十三年(),寿66岁,生一子王守恩。风水大师

郭璞,字景纯,今山西闻喜县人,东晋著名学者,中国风水学鼻祖,著《葬经》。

杨筠松,号救贫,今高州市马贵镇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之事。"杨公风水"流传于江西赣州一带,后传及全国各地,著作《疑龙经》收入《四库全书》。

赵九峰,字玉材,今河北磁县人,清乾隆51年整理编著《地理五诀》,成为近代风水学者学习的重要典籍。

墓碑角石望柱夫妻合葬后,逢清明节或十月初一即可立墓碑,墓碑上除书写墓主人姓名,生卒年月日外,还要写墓主人生平简历等。古时一块坟地为一亩二分,四个角各有一个角石作为分界,以免他人侵占。一座好的坟茔,标志在望柱上,比如本人生前是生员(秀才),.死后要立笔尖头状望柱,武生(武秀才)要立狮子头望柱,举人进士要立猴子头望柱。望柱召告世人,激励后代。   光绪31年坟谱,有图有文,是堪舆者留给主人关于坟地的全部信息,后人要依此立向分金安葬。异俗在县城以及北乡一带,新建券葬合龙口后,子女要在葬内用柴火烧制煎饼分吃,意为动烟火,不饿葬。安葬前一晚上,女儿要边哭边给童男女和拉马人安咐及取名。。。"男月明女月亮,侍候俺爹(娘)在心上,一日三顿调节好,勤洗勤涮勤打扫,跑跑打打叫月明,缝衣做饭叫月亮。""拉马小的叫李来成,上马下马紧相跟,上坡的时候扶住些,下坡的时候拽住些"。冥婚招魂

旧时未婚早亡男子,家中要给亡者"娶"同样早亡女子尸骨,结为夫妻,称为冥婚,冥婚后两家处亲往来,此俗一直流传。

新立祖穴后,还要"招魂"将其父母亡魂招至祖穴上位,西乡一带招魂,半夜时分手拿红布包好的写着被招者名字的砖,去墓地将其魂招至新坟地,称为招魂。

祭祀守孝每逄祭日,子女都要上坟祭奠,服三(死后三天),七日,尽七(七七),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也是传统祭祖的节日,扫墓祭祀,缅怀亲人。旧时,亲人去世,孝子要守孝三年,不结婚娶亲,不娱乐交际,在外做官的也要请假回家守孝,为丁忧期,新社会,子女们逢祭祀节日,拿鲜花供品祭奠亲人,传承新的孝道文化。

特色服务

点这里了解榆社旅游景点

点这里了解和购买榆社阿胶等特产

敬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xg/11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