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柳枝碧青,和家人一起备上清酒,洒在故人面前。这一刻,除了对先人的思念,萦绕在你身边的,更是温暖的亲情。可您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么?
从我国传统历法农历来讲,我们祖先把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称为节气。全年也由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清明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时有一次饿倒,大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肉烤给重耳吃。历尽艰辛后,晋文公封赏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独忘了介子推。待人提起,晋文公内心十分不安,派人去请,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寻山无果,听进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逃出来。火灭上山,赫然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竟抱树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前往柳树处祭奠介子推,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晋文公便把这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清明食俗历史上,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在我国的传统习惯里,寒食节里不动灶火,只吃冷食。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相邻,民间渐渐把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即为今日的清明节。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华夏大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清明冷食,饭小二带您来看看吧。
▲清明团子,江南人喜欢把艾草和米粉混合做皮,包上馅料,做成扁圆形,上笼蒸熟。此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清明燕,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习惯于在清明节时,用面粉捏成燕子的形状,用酸枣树或者杨柳条串连起来,挂在门楣上,用来表达对先贤介子推的“留念”。
▲乌稔饭,在位于闽东的畲族聚居地,每逢清明前后,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润饼菜,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润饼的来源,是在太平天国的时期。当时捻匪作乱,一直蔓延到闽南,尤其是漳、泉一带,由于兵荒马乱,没有时间准备祭品,便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食物卷进面皮中,以此来祭墓。
清明养生清明节气属春季,与肝同属木,春季养生要注意养肝。特别是肝阳上亢的老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因此,春季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清明节气也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的话,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因此像羊肉、狗肉这些食物要适当少吃。
这儿,饭小二给你推荐几款适合春季养生吃的食物:南瓜,性味甘平、清心醒脑;韭菜,驱寒温阳、补益肾气;虾,补肾壮阳;鸡蛋,增强记忆、健脑益智;香蕉,健脑益智、润肺止咳;银耳,益气清肠、滋阴润肺;蜂蜜,润肺、解毒养颜;山药,健脾益气、补肾益脑;荠菜,清肝明目、清热利尿;菠菜,清洁皮肤、富含铁质;莴笋,利五脏、清热利尿。
清明习俗祭拜与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一些小朋友愿意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这个游戏就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来源:综合央视财经、新华网、百度百科
本期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