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炙大法水火调和下的万千草木
《炮炙大法》,缪希雍所著,是明代影响较大的中药炮制专著。
(一)水部
炮制用水多种多样,有来自于大自然的雨水、冬霜、腊雪;有经人加工的热汤、浆水、米泔水;还有取于特殊条件下的,如空树穴中的水——半天河(天河水),黄土坑中的水——地浆,等等。
有些水可得费些功夫才能得到,甘烂(澜)水需用勺高扬千万遍,虽然费时费力,但古人认为这样可以改变水的性质。“盖水性本盐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最难得到的,大概是神水了,如其名,光靠人力可不够,还要老天爷显灵,在五月五日五午时有雨才行。急伐竹竿,沥取神水。
汲水、存水的工具也有讲究。冬霜用鸡羽扫入瓶,腊雪用净瓶(陶或金属制成的容水器具),缫丝汤用磁瓶(大概是瓷瓶吧)。
看完不禁感叹,古人活得真精致!现在的人最多区分一下热水、凉白开、矿泉水吧。从中我读到了古人的虔诚和对自然的敬畏,取水人的心如水般澄澈,单纯地、坚定地相信瓶中之水有治病救人的作用。十多年前风靡一时的《水知道答案》一书,虽然之后被推翻,但若是真实的话,这种水的结晶应该很美吧。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恨不得把吃饭的时间都压缩再压缩,从遍地开花的快餐店可见一斑,不会有人能沉下心来,虔诚地等一碗水吧。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环境污染这么严重,谁还敢接天上掉下来的雨水雪水呢?
(二)土部
伏龙肝,即灶心黄土,为久经柴火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从前的灶为土灶,而今农村的灶台多为砖块垒成,天然气、电磁炉等新的供能设备更是取代了能量转化率低,操作繁琐的柴火。可以说,“灶心土”已然绝迹,而用与其功能相近,便于获得的矿物药赤石脂代替。灶心土既可作为药物使用,也可充当药用辅料的角色,如山药用土炒后,增强了补脾止泻的功效。
百草霜,真是个好听的名字,初闻其名,只道是百种草药制成的甚是名贵的药物,如同一个娇贵的官家小姐。不曾想“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说白了就是锅灰嘛,瞬间化身成了朴素的身着粗布衣的农妇形象。古人还真是“一毛不拔”,充分利用手边资源,连锅灰都不放过,不过,既然起了这么好听的名字,我猜想其中定是有真情流露的。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生前,努力吸收阳光、二氧化碳和水等,供马、牛、羊等食草动物生存,不仅为人类供养了得力助手,还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奉上食物。死后更是倾其所有,在灶内将身躯奉献,燃成一团炽热的火焰,从此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而那灶额的一层墨烟,则是百草对人类最后的祝福。(咳咳,以上故事纯属本人虚构)。
五行对应五色,水灭火,故红遇黑即止,黑色的百草霜善于止血,这便是中医朴素唯物主义的炭药止血理论的解释了。
(三)金部
自然铜,虽为铜之名,实则取铜之色。并无铜离子,为硫化黄铁矿矿石。多为火山沉积岩,味辛性平,有散瘀、接骨、止痛之功效。
金部包含的金属类型不多,主要是铜、铅、铁及其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铜类有赤铜屑、铜青,铅类有铅霜、铅丹、密陀僧,铁类有自然铜和铁锈。
(四)石部
朱砂,让人想到妲己的红唇,或是红衣舞女。“研万遍,若轻尘。”实验课上,我们便接触了这一抹魅影。指甲盖大的一撮朱砂,用磁石吸尽铁屑后,到入乳钵,加少许水研磨,鲜红裙摆绽开在纯白的乳钵中,像是在雪地里起舞的女子。加多量清水搅拌,倾倒混悬液,下沉的粗粉再如上法,重复数次,直至细腻无亮星。水飞朱砂,今天的制法依然如此。
书中还提到,“丹砂入药,只宜生用,慎勿生炼,一经火炼,饵之杀人。”现在我们知道,朱砂的主要成分为HgS,空气中加热变成HgO,而HgO不稳定,易分解成Hg,有剧毒。由此可见,古人的一些经验性总结还是有其内在的科学依据的,需要我们去用现代科学的语言翻译。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古书中记载并非完全正确,比如云母的炮制中强调,经妇人之手便不中用了。哪有一碰就失了药效的道理!要真是这样,这石头也是真有灵气了,还能分辨来者的性别。这大概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吧,女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即使在现代,也有不少对女性的歧视。
古书中,石部的不少药材都用了数种草药(紫背天葵常用,这也是我家餐桌上的常见菜品,俗称“红皮菜”,叶片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煮出的汤汁也为紫色)炮制,但现代制法就简单多了,多采用净制及锻制。
另外,古书中的药物记载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书中的石膏与寒水石为同一味药,现代的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而寒水石为硫酸盐类矿物红石膏或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红石膏与石膏相比,含镁量更高,酸溶大于碱溶的趋势明显。方解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锻后分解生成氧化钙。
(五)草部
甘草去头尾,人参去芦,免吐。
天冬麦冬去心免烦。
地黄忌铁器。
黄连治上焦之火以酒炒,取其能载药上行;治气分湿热之火以茱萸汤浸炒,以辛热制苦寒。
白术先用米泔水浸去油,然后以黄土包裹,蒸晒九次。现代制法弃去米泔水浸这一步,而是用土炒,兴许是炒制时高温加热,让挥发油挥发,进而略去米泔水去油。
菟丝子的炮制方法中,提供了将药物研碎的两种方法,一是用酒煮后捣成饼晒干再研;二是和白纸条同研。
车前子有伪品葶苈子,茜草根有伪品赤柳草根,丹参还可能被卖家染色,看来掺假冒牌这种事情古时就有了,学好中药鉴定是很有必要的,不得不防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伪造的技术也愈发高明了,肉眼难以判断真伪,打假的手段也在进步,衍生出了生物鉴定,直接测定基源植物的DNA条形码。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呐。
龙胆草、石斛、巴戟天等炮制均用到了冷浸法,或用酒,或用甘草水,或有枸杞子汤,或几种综合。
忍冬,“花四月,采藤叶不拘时”,提到忍冬,多用其花蕾,或许可以扩大一下药源,研究研究忍冬藤的药用价值。
苦参,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除去腥秽气,大概说的是豆科植物特有的豆腥气吧。
秦艽,“凡使秦并艽,须于脚文处认取。左文列为秦,即治疾;右文列为艽,即发脚气。”秦,艽,原来还不是同一种东西,小根向左聚拢为秦,有治病功效。而且炮制用布擦尽黄白毛,再用童便浸一宿。这种方法难以被现代人接受,先秦艽炮制为清炒或酒炙。
恶实,又名牛蒡子、鼠粘子或大力子,用酒拌蒸,上面出现大量白霜时拭去,焙干,捣碎成粉。
肉豆蔻的炮制方式古今相通,都是用面裹,然后煨至面皮焦黄。不同点在,古用糯米粉今用面粉,古用煻灰今用滑石粉。
何首乌冬至后采,春天发芽后会变得中空。苦竹刀切,米泔水泡几晚,和黑豆一起九蒸九晒。
灯芯草,顾名思义,中心白瓤可点灯,蒸熟干燥后,取白瓤,此为熟草。不蒸则为生草。
洛石,在家乡极为常见。棕褐色的藤蔓,上布满圆形或青或红的叶片,缠绕在青石板桥头、颓坯的老墙或是参天古木的枝干上,营造出古朴的氛围。用甘草水泡一伏时(一昼夜),取出,切断,晒干。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功效。
(六)木部
此书中,茯苓归于木部,而从植物分类的角度来看,它和裸子被子植物沾不上亲戚关系,属于菌类。学科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通,相互影响的。
仙人掌,就是那个身材扁平,带着一堆毛茸茸黄色小刺的家伙,一提到便有热带沙漠气息扑面而来。此书中,竟然将仙人掌描述为笋快速生长时突然死去形成的产物,这不经让人怀疑,这里说的真的是我所理解的仙人掌吗?“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就此来看,似乎说的又不是仙人掌了。可就仙人掌所查得的资料来看,确是那个长满刺的家伙无疑。百思不解。(末雨注:为仙人杖。)
巴豆的炮制方法中,有去油一步,因其毒性成分多在其中,去油制霜,可缓和泻下作用,降低毒性。
蜀椒,又称南椒、花椒,不用未裂开口的。用酒拌润,从巳时蒸至午时,待四周无蒸汽时,迅速移至瓷盆内,避免气味散失。中药材中,药物的“气味”是极其重要的。药有四气五味,以药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之偏,达到阴阳调和。在我校举办的“传承培训班”的讲座中,龚千峰教授甚至认为,药材要是失去了气味,药效就不好了。
榧实不能与鹅肉同食,否则生断节风,又上壅人,忌火气。联想起之前《博物》中看到的小故事,清代《海错百一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福建莆田有家人祖先吃鳓鱼被刺卡死,后人每年都把几条鳓鱼放在祖宗牌位前,当场捣成酱出气。不禁遐想,是不是有人以前同时吃这两种东西被呛住了,一传十十传百,这才有了这种说法。
(七)果部
莲肉,去芯不去皮,好高难度的操作!吃过新鲜莲子的同学应该知道莲子的皮有多么坚韧,甚至在地底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莲子依然能发芽。还有用猪肚盛装,蒸熟后捣碎烘焙后用的。
橘皮用时需去干净白色的橘络,但去掉时不能一直泡在水里,要用手拿着在滚烫的水中蘸三次再刮去。大概是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吧。
乌梅,把青梅搁在篮子里头放在烟囱上熏黑,如果提前用稻草灰润湿再蒸,不容易被虫蛀。
木瓜,产于宣州的为真品,那个地方还常用小梨来冒充。此木瓜非我们平常所吃的水果木瓜,味极酸。忌铁器,用铜刀刮去硬皮和种子,切成薄片,太阳下晒干,用黄牛乳汁拌,蒸至膏状,太阳下晒干,用时砸碎。现多洗净,蒸熟,干燥后直接用。
柿子不能用火烘或太阳晒,采青色未成熟的果子放置变红变软,涩味尽除。而且,不能和螃蟹同吃,如果中毒,木香汁可解。
乌芋,又称荸荠、马蹄,是南方常见的食物,既可做水果生食,又可切片炒菜。能消瘴气。
枇杷叶,粗布去毛,甘草水洗,再用棉擦得极净。治肺病,用蜜炙,治胃病,用姜汁炙。针对不同的疾病,炮制方法也有所变化。蜜能润肺,增强枇杷叶润肺止咳的功效。而生姜可稳重散寒,对脾胃有益,增强起降气止呕的功效。另外,如果毛不除去,会使人咳嗽。大概是怕煎药是有细小的毛茸误入汤液,服之刺激咽喉。
桃仁、杏仁皆去皮尖及双仁,麸炒。(凡果双仁者,有毒杀人)桃仁行血时连皮尖生用。杏仁治风寒肺病时连皮尖用,取其发散。
(八)米谷部
胡麻,即黑芝麻。炮制时用水淘去浮在面上的,沉在底下的漉干,用酒拌蒸。去粗皮,拌小豆同炒,豆熟即取出。蒸时如不熟透,会令人脱发。
麻子,即火麻仁。其难去壳,拿帛包裹后放入沸水中浸泡到冷时取出,并在井中垂吊一晚。第二天晒干,放新瓦上捣去壳。簸箕扬去外壳,这便是风选了。
大豆黄卷,研烂绞汁,或炒为末。
炮制,北麸南糠,大概是地理环境导致农作物不同的影响吧。北方用麦麸,因为北方干旱,多种小麦。南方则用米糠,因其温暖湿润,多种水稻。
神曲之所以为“神”,因其在五月五、六月六或三伏日,诸神集会时制造,错过了时辰便不再是神曲。方法:白虎白面一百斤,勾陈苍耳自然汁三升、腾蛇青蓼自然汁四升、玄武杏仁四升、朱雀赤小豆三升,一起和匀。
淡豆豉,出江西者良。黑豆性平,做成豆豉则变成温性。因为经过蒸和密盖,所以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
(九)其他
菜部中,写的均是药食两用的东西,如冬瓜、萝卜、韭菜等。
最最惊悚及难以让人接受的便是人部了。头发、牙齿、乳汁、粪尿、天灵盖、胎盘……甚至……裤裆?不作详解。
兽部则是动物药。但有些药材如龙骨的开采,对考古界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毕竟是古代动物化石呀。象牙、虎骨也不用了,出于保护动物的原则。
禽部,鸟类的聚集地。雀粪、伏翼即蝙蝠、蝙蝠粪,也称夜明砂。不过严格来说,蝙蝠属于哺乳动物,不是鸟类。
虫鱼部讲的是地上爬的蜈蚣蝎子等,及水里生活的玳瑁、珍珠母,还有会飞的螳螂(桑螵蛸)、蛾子等。
作者简介:
谞宁
天津中医药大学
级中药二班
此间过往:
假如中药会说话
众生皆苦,苦参更苦
众生皆苦,孰与合欢?
在夏枝繁茂时遇见本草
青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中秋节吃五仁月饼吗?中药馅的
欢迎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