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的双重身份治病良药与剧毒之物

  白癜风病初期照片 https://m.39.net/disease/a_h3vf0ix.html

谈及砒霜,这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影视小说中常被描绘为剧毒之物。然而,你是否曾注意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在古代,砒霜这种剧毒之物常在药房或药铺中出售?难道那些药房或药铺在治病救人之余,还涉足“贩毒”的勾当?事实上,砒霜若运用得当,确实是一味能够治病救人的神奇良药。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从字面意思来看,砒霜可以拆解为“砒”和“霜”两部分。其中,“砒”是砒霜或砒石的简称,它在近代化学传入时,曾一度被用来指代元素“砷”。而现代汉语对砒的解释则是“磇”,这是一种药石的名字,同时也是“砷”的旧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释名曰:“砒,性猛如貔,故名。”貔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猛兽,这里用来形容砒石的药性凶猛。至于“霜”,它是中药制剂中的一种剂型,指的是药物以天然形态呈现或经过加工后产生的松散粉末或细小结晶,因其形态与寒霜相似,故名为“霜”。相应的加工方法在中药炮制学上称为“制霜法”,这种手法旨在缓和药性或增强疗效。综上所述,通俗地说,砒霜其实就是砒石经过制霜法处理后的产物。砒霜,这一毒性强烈的物质,其实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矿石。学者们考证发现,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尝试用砒霜来治疗疾病,那时它被称为“礜石”。在《神农本草经》以及《五十二病方》等古籍中,都有关于“礜石”在临床上的应用记载。它不仅可以外用治疗疥癣、疮疡和狂犬病,还可以内服来治疗寒热、鼠瘘、蚀创、死肌以及风痹等症状。尽管有学者对“礜石”是否就是砒霜持有异议,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砒霜在东晋时期已经作为一种药物被使用。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录了砒霜与其他药物共同配伍组方,用于治疗寒热诸疟的情况。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更是广泛地应用砒霜来治疗多种疾病,如寒痰哮喘等,且以砒霜配伍组方的方剂数量也相当可观。明清时期,前人对砒霜的应用认识基本得以延续。为了安全有效地使用砒霜,古代医家通常会将其研细,并与其它药物制成散剂、丹剂、丸剂或膏剂,以供患者服用时酌情加减,从而避免砒霜毒性的潜在危害。但即便砒霜经过精细研磨并与多种药物结合成散剂、丹剂、丸剂或膏剂,其强烈的毒性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古代医家对砒霜的炮制技术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在《雷公炮炙论》中,首次记载了使用紫背天葵和石龙芮的药汁来炮制砒石,这开启了药汁制砒霜的先河。此后,《太平圣惠方》中提及用萝卜和灯芯草的药汁,《医学入门》则介绍了用醋和甘草的药汁来制砒霜,这些方法均被后世医家广泛沿用。此外,还有采用辅料如猪肉和豆腐进行炮制的记载。据现代研究,中药砒霜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AS2O3)。近年来,众多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揭示,三氧化二砷与皮肤癌、消化道肿瘤、肺癌、胃癌的发病存在直接关联。然而,我国学者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APL)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激发了众多研究者对三氧化二砷在抗肿瘤领域的浓厚兴趣。研究显示,三氧化二砷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调控肿瘤细胞凋亡基因以及下调端粒酶活性等。这些机制可能单独或联合作用,也可能存在许多目前尚未发现的途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js/15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