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11位全国知名文学家相约平和采风

  平和采风

3月28日至31日,著名文学评论家何镇邦、省作协主席杨少衡及著名作家肖克凡、龙一等11位全国知名文学家相约走进平和,开展采风活动,亲身感受平和灵动多姿的山水情怀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此次活动由中共平和县委宣传部、平和县文联、平和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和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

采风团先后深入平和三平寺、南胜窑址、灵通山、林语堂故居、九峰古镇、高寨蜜柚园、白芽奇兰茶茶园、桥上书屋、榜眼府、庄上土楼等地,实地探访平和风情,感受平和灵动多姿的山水情怀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他们说:

在绿意茵茵的林语堂故居,何镇邦说

与大师相逢是一种缘遇,林语堂不光是漳州的名片,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林语堂是闽南文化精髓的代表,也是中西文化融合后的代表。他建议:“要把林语堂的文化性格、文化精神参透,抓住他最基本东西。然后把这个文章做好,形成一批相当素养林语堂迷。”

说到平和红色文化时,杨少衡表示

平和红色文化有故事、有传承,他将在深入采风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总结,希望创作出有关“平和暴动”的小说,生动再现那段革命斗争史。

高寨柚海香气袭人,令著名作家肖克凡印象深刻

三月,正是柚花盛开季节。他盛赞柚子是“水果中的君子”。

在高峰生态谷,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说

茶文化是深入中国人灵魂骨子里的东西,在奔波疲劳中,白芽奇兰茶能让人“过渡”,在这过程中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在平和南胜窑址,著名作家龙一表示

可以好好发掘平和的“海丝”文化,做大旅游文章。

在著名建筑桥上书屋采风时,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说

平和土楼富有生活气息,在两座土楼间横亘着一座造型奇特的现代建筑,给人强烈视觉冲击。

在文学家们亲身感受平和灵动多姿的山水情怀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期间,记者采访何镇邦、肖克凡及龙一,畅谈此行感受,以飨读者

访谈录

走近文学家

“潜伏”在平和

《潜伏》作者龙一

人物名片

龙一年于天津出生,祖籍河北省盐山县。生于饥荒之年,长于物质匮乏时期,故而好吃;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慕古人之闲雅,于是好玩。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写小说引读者开心为业。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迷人草》《借枪》《接头》《深谋》《暗火》《代号》《暗探》,小说集《潜伏》《刺客》《恭贺新禧》《藤花香》《美食小说家》和小说理论专著《小说技术》等。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专业作家。小说《潜伏》《借枪》《代号》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读书写作莳草玩物之余,尚有调和鼎鼐之好。

他的上衣口袋里藏着一朵蜜柚花。

洁白的花瓣包裹着鲜黄的嫩蕊,清香扑鼻。

他说,舍不得再把花拿出来。我问为什么,他像个孩子般兴奋地从口袋中掏出一个素色眼罩:“你闻闻看,是不是特别香?当时只是随手把花放进了口袋,没想到午休时戴上眼罩才发现,熏上了花香后的时光变得分外香甜。”

对这份意外得到的小小美好,他笑得眉眼弯弯,显得非常满足。

他是龙一,热播剧《潜伏》的原著作者。跟随着“语堂故里平和行”采风团,龙一第一次走进了这座柚都茶乡。

景美、茶香

从千年三平古刹到崎岭桥上书屋,由五寨南胜窑址寻踪至榜眼府,短短五日间,足下踏过的灵山秀水、双眸记录下的人文古韵,都让龙一不住地回味。

“实在是太美了,美得让人舍不得离开。”龙一说。

端坐在林语堂故居前的小石凳上,龙一为自己斟上了一杯茶。茶汤杏黄清亮,入口回甘。

“相较于柚花茶的清甜,我更喜欢白芽奇兰的醇厚,有余韵,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寻。就好像平和一样。”龙一轻抿一口,放下茶盏,笑着对记者说。

“不一样”

在龙一的眼中,这座偏隅闽西南大山深处的小城,与他生长甚至到访过的其他城市都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儿?是在红砖、白墙、燕脊勾勒出的千年古厝风貌,还是在茶山、柚香、农耕沉淀出的闽南乡土情韵?

“这些都是,却也不全是。”龙一说,你看,这里保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一路走来,能深刻感受到民俗宗教文化、苏区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交融其中。这里却也在进行着生机勃发的传承和创新。不仅将克拉克瓷烧制技艺、白芽奇兰茶烘焙技艺成功“复活”,帮助古老文明在文化产业园、遗址保护区的建设推进中重焕光芒,更为各地慕名前来者搭设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这里孕育着的智慧和力量,不得不让人感叹、惊叹、赞叹。

深爱这份文化

文化的发展,需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特别是在探寻过曾有着十里窑烟的“海丝”源头后,龙一更深切地感到打造出一条品牌文化通道是多么重要。“数个世纪前的这里,本就是对外开放、文化传播的重要站点,温润的青花瓷更是改变了欧洲人对瓷器的审美观。如今通过招商引资、文创旅游、博物展馆等多种形式,我们不仅要把记忆和传说延续回现实,还要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更多独有的值得珍藏的记忆。”

捏起手中的茶盏,龙一笑说:“就像这个瓷杯,若是用克拉克瓷工艺烧制而成,树立品牌并通过网络平台为大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打上独属于自己的烙印,相信会让更多像我一样深爱这份文化的人感到幸福。”

循着多年阅读积累下的最初印记,融入多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龙一聊起平和来妙语连珠,如同面对心心念念的情人般语气中满溢甜蜜。

对美食的“执念”

然而,出现次数最高、最让他有“执念”的,却还是平和的美食。

“我专门做了吃食备忘录,把这几天尝到的各种好吃的都记录下来。”龙一乐滋滋地向记者展示着他的“私人菜单”:石橄榄炖排骨、白切土鸡、紫背天葵、春筋藤、猪脚、枕头饼……在“姑娘肉”这一条中,他还特意备注是麦芽糖加糯米、花生、柚子皮烧制而成,非常好吃。

“碰到不认识的菜,我得赶紧向厨师请教,字是怎么写的,菜是怎么做的,都有哪些功效,回去都要充实进文学作品里。”龙一侃侃谈着,两眼放光:“都说创作来源于生活,这趟平和之行,不仅让我收获了难得的文化体验,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品尝到了与家乡截然不同风韵的美味,相信也会让之后的作品创作变得更丰满也更亲切有趣。”

“如果要用一道菜来形容平和,你会选择哪个?”面对记者的好奇,龙一认真思考了很久,说:“是大溪豆腐。因为豆腐跟每样食材都可以搭配出惊艳的味道,它的包容性和可塑性都非常的强,这与平和给我的印象非常相似。非常期待下次再‘潜伏’进这里时,能发现更多的惊喜。”

一口饮尽了杯中茶水,回头时烧水壶正咕嘟作响,壶上的蒸汽袅袅湮开。四周看不见蜜柚树,鼻尖却满沁花香。

访谈录

走近文学家

要把林语堂的文化性格搞透

著名文学评论家何镇邦

人物名片

何镇邦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研究员。年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童年时代在家乡度过。年调鲁迅文学院工作,曾主持过鲁迅文学院的教学行政工作。著有《长篇小说的奥秘》《当代小说艺术流变》《文学的潮汐》《文体的自觉与抉择》《九十年代文坛扫描》《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变》《文学的新世纪》等文学评论集以及《笔墨春秋》《文坛杂俎》《边走边吃》《文化屐痕》《来自天堂的药方》等散文随笔集,主编《当代名家随笔丛书》《中国当代女作家情感世界散文丛书》《名家侧影》等大型书系。近年来多次应邀到北美、东南亚等地访问并讲学,记录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辞条收入《中华文学大辞典》《当代文学辞典》《小说辞典》等大型辞书。

记者:此次是您第二次来平和,此次平和之行有何体会?对发展林语堂文化品牌有何建议?

何镇邦:漳州变化很大,比如坂仔这个地方,我十年前来过,整个镇变化很大,扩容了两三倍,我十年前来还觉得这个地方很小,完全典型小镇子,但是没想到很多都新开发了,而且很现代化。

平和诞生了林语堂这个大师,他不光是平和的名片,漳州的名片,闽南的名片,也可以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因为林语堂不仅为两岸读者所喜爱,也为世界的读者所喜爱。他不仅是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还是发明家,中文打字机是他发明出来的。现在平和要打造闲适平和,这跟林语堂性格比较符合,我很赞同。闲适跟悠闲和慢生活还不一样,它不光休闲,还包括一种独特的文化性格。

闲适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林语堂这个文化性格和文化名片,打造到什么程度,打造成什么样是有学问的。一是要把林语堂作品的精神搞透,把他的文化性格搞透,包括林语堂的幽默,抓住他最基本的东西,然后把这文章做好。另一个方面,是要再扩大宣传,培养一批相当数量的林语堂迷,然后让他们因为喜欢林语堂的文章,进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影响力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js/8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