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经络形成的关键和

 

经络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结晶,并不是现代科学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是一个文化学概念。研究经络不能不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大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经络形成的关键和基础,抛开中国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只从现代科学入手,是永远也找不到经络的实质的。

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主要是为了满足阴阳对称平衡思维框架的需要,奇经八脉也符合这个思维框架。

中国科学文化遵循《周易》、先秦诸子“元气论”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本原是“气”(当然还有其他观点,但以“气本论”为主)。气是什么?拿现代的话说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统一体,而在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中,气的物质成分最少,信息成分最多。气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实在。经络是气的通道。

那么对循经感传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循经感传现象是存在的,这一点从经络的形成上可以得到证明。对经络形成的来源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由点到线说,一种是由线到点说。由点到线说先发现穴位后发现经络。由线到点是说先发现经络后发现穴位。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其依据都是气行走的感觉,即循经感传现象,这说明气(气感)是经络的客观依据。

再从气的角度看,早在战国初期的佩玉刻文《行气玉佩铭》上就有气的运行记载:“行气,深则蓄,蓄则深,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意思是呼吸深沉可使气积蓄(于下丹田)然后出现上下运行现象。这种上下运行的中间线路就是任脉、督脉。《庄子·养生主》就记载有“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气功中的“小周天”就是通过意念的作用,使真气运转于任督二脉的一种感觉传导现象。马王堆帛书中的“导引图”与两部“十一脉灸经”连在一起,说明导引、气功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其实古人对经络早就有一个非常恰当的定义,那就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经络就是内景隧道。

经络是人在功夫状态下向内返观所看到的气的运行隧道。

经络是针刺时所感觉到的气的循行路线。

总之,经络是以气的运行为客观基础,经络是气的存在。

按照“有用即有体”“有一定的功能必有一定的结构”的哲学命题。既然有循经感传的功用、功能,就一定有经络的结构,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结构的认识。按中国传统思维的路数,结构不一定都是物质结构,更多的是关系结构,物质不一定都是物质实体,而更可能是关系实在。经络就是一个关系结构、关系实在,它绝对不是某种已知的物质结构如神经、血管、肌肉,更可能是神经、血管、肌肉、体液等众多物质的关系结构,是人体众多物质结构的关系组合、关系实在、整体作用。如果说循经感传的功能现象是“用”,那么它所对应的“体”,或者说它所赖以形成和存在的“体”,很可能不是一种实体结构,而是众多关系结构,或者说,这个“体”就是生命的“人体”。

春来啦

弘扬中国文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js/12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