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强调草食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对于某些物种来说,种群中的优势者可抑制种群中的弱势者,使其不产卵,不受精,不能繁殖

1.种内调节 任何种群密度的过高对自身均是有害的,所以种群的进化趋势是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以下,调节着自身的密度爱德华(edwards,1962,1965)用实验例子证明了种群的自我调节,认为使种群密度能稳定在低于容纳量水平有两个机制:领域性和群体行为种内个体间由于争夺食物和领地而产生竞争,如植物对光、土壤、水、养分的竞争,动物对饲料的竞争,鸟对筑巢地方的竞争种群密度越大,竞争越激烈除去优势者会使该种群数量大增

密度制约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通常认为,密度制约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诸如寄生、病原体、食物短缺、捕食等尽管环境是变化的,种群在数量上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密度调节分种内调节和种间调节

4

种群内部调节作用,在农作物栽培中也经常见到虽然农作物是人工管理控制下生长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出种群内部的自我调节作用例如,稻麦分蘖消长的规律,就是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性初期分蘖丛生迅速占领地面,以保持对杂草的竞争优势,当茎蘖数达到一定限度时,通过反馈作用,下层小的分蘖首先死亡,从而改善了植物的营养状况、光照条件等,进行自动调控在正常栽培管理条件下,栽培密度虽然相差较大,但生长后期总茎蘖数相差幅度减少

种群也通过生理调节机制控制种群的数量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竞争中占优势,淘汰弱者在动物方面主要表现为内分泌调节( christian,1950)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选择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一方面使生长素的分泌减少,其生长和代谢受阻,使个体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提高了死亡率在植物方面,种群密度过大,生活力强的个体获取资源的数量远多于生活力弱的个体,使那些弱小的个体只能占据剩余的不利于生存的空间和不易利用的资源天长日久,弱小个体因受食物和空间的限制,其生理代谢受阻,生活力逐步降低,生殖力下降,最后被淘汰

核心提示: 密度制约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通常认为,密度制约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诸如寄生、病原体、食物短缺、捕食等尽管环境是变化的,种群在数量上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密度调节分种内调节和种间调节 1.种内调节 任何种群密度的过高对自身均是有害的,所以种群的进化趋势是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以下,调节着自身

2.种间调节 pimentel (1961,1968)认为,通过遗传反馈作用可实现种间关系的调节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共同资源等因子均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制约作用主张种间调节的是生物学派他们认为,调节因素的作用必须受到被调节种群的密度所制约调节种群的因素始终是竞争,包括竞争食物、空间以及捕食者和寄生者的竞争支持生物学派的证据有不同来源,根据其强调的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食物在决定种群动态中的作用捕食者种群完全受被捕食者种群密度调节,反之亦然捕食者种群随猎物种群数量的增长而增长,只是在时间上有一个小小的落后反过来,随着捕食者对猎物的消耗,捕食者种群数量也减少根据这一特点,人们在对害虫防治时,可采用预先人工繁殖捕食者的方法,待害虫大量发生时,有足够数量的捕食者对害虫加以控制②强调寄生物和寄主的相互作用某些传染病菌和寄生物常随被染病的动植物和寄主生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多对于这类病原菌和寄生物的防治,可采用减少感病动植物和寄主生物密度的方法予以控制如林木的混种、作物的间作,总密度不降低,而混种、间作的每一种树木或作物的密度可大为降低③强调草食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例如,在草食动物一植物系统中,动物的密度对植物起着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影响植物的组成植物的遗传组成反过来又影响到动物的密度④种间竞争食物或空间资源捕食与被食、寄生与被寄生、草食动物与植物都可视为食物关系


北京哪家皮肤病医院好
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oliuwx.com/zbtkgx/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