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学一味中药之千古奇毒砒霜
砒霜
(英文名:ArsenicSublimate)
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中药大辞典》
出自《开宝本草》。1.《纲目》: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医家皆言生砒轻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为愈乎。2.《内科新说》:信石有大毒,服之令胃热剧,骤生大炎,甚至溃烂而死,至痛至苦。信石虽有大毒,少用些微入药,则大有功力。作信石水母,用上等信石一钱二分,加盐二钱,雨水一斤,微火熬至十二两
——《中华本草》
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
鹤顶红与砒霜
特别提醒:
以下是古代医书记载,仅供参考。
剧毒药品,不可随意尝试
鹤顶红乃砒霜之不纯之品也
1
性味辛酸,热,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暖,有毒。"
②《开宝本草》:"苦酸,暖,有毒。"
③《纲目》:"辛酸,大热,有大毒。"
——《中国药典》
2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中药大词典》
3
功能主治劫痰截疟,杀虫,蚀恶肉。治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痔疮,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
——《中药大词典》
4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中华本草》
5
注意事项1、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2、《日华子本草》:"畏绿豆、冷水、醋。"
3、《本草蒙筌》:畏羊血。
4、《医学折衷》:大伤胸气,脾胃虚者,切宜戒之。
5、中毒症状:急性中毒症状有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紫绀、晕厥、昏睡、惊厥、麻痹,以至死亡。暴发型可无上述明显症状,迅即发生虚脱、惊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认为砷与含巯基酶结合,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严重干扰组织代谢,出现中毒,所以临床急救时皆用二巯基丙醇(BAL)解毒。
——《中药大辞典》
6
历代医家各论1.《本草纲目》: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虽钩吻、射罔之力,不过如此,而宋人着《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与石之一种也。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矣。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凡痰疟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须冷水吞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致杀人。
2.《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齁喘,化瘀肉之药也。几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如齁喘之病,因肺有伏积冷涎,或触胃寒暑风湿之邪即发,或遇怒色劳伤即发,或值饥饱失度即发,少用一、二厘,温汤调服,伏涎顿开,故齁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证,凡痈疽发背,诸溃疡证,脓血内闭不出,瘀肉坚硬不腐,以致脓溃日深,生肉日败,以砒石末数厘,和入黄蜡条内,纳入痈毒疮中,则瘀腐自化,脓血自行,但见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轻行妄试,如疟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温散),或久疟阴虚阳乏(宜大补气血),砒石不可用也;如齁喘肺热里虚,或兼阴虚劳损(宜滋养正气),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于阳气不充,胃虚不食,痈疡见七恶而神气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3.《本草衍义》:砒霜,疟家或用,才过剂,则吐泻兼作,须浓研绿豆汁,仍兼冷水饮。
4.《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冲心痛,落胎;“治疟疾、肾气。带辟蚤虱。”
5.《本草别说》:以冷水磨服,解热毒,治痰壅。
6.《开宝本草》: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
7.《本草纲目》: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
8.《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龙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
9.《本草图经》:砒霜,旧不著所出郡县,今近铜山处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块有甚大者,色如鹅子黄,明澈不杂。此类本处自是难得之物,每一两大块,真者人竞珍之,市之不啻金价。古服食方亦或用之,必得此类,乃可入药。其市肆所蓄,片如细屑,亦夹土石,入药服之,为害不浅。误中,解之用冷水研绿豆浆饮之。
10.《医学折衷》:疟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药,《本草》谓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盖以其性之至燥,大能燥痰也。
11.《本草经疏》:砒霜,禀火之毒气、复经煅炼,《开宝本草》虽云味苦酸,而其气则大热,性有大毒也。酸苦涌泄,故能吐诸疟风痰在胸膈间。大热大毒之物,故不可久服,能伤人也。砒黄既已有毒,见火则毒愈甚,而世人多用砒霜以治疟,不知《内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疡疟,法当清暑,益气,健脾,是为正治,岂宜用此大热大毒之药。如果元气壮实,有痰者服之,必大吐,虽暂获安,而所损真气实多矣。
12.《本经逢原》:砒霜疟家常用,入口吐利兼作,吐后大渴,则与绿豆汤饮之。砒性大毒,误食必死。然狂痴之病,又所必需,胜金丹用之无不应者。枯痔散与白矾同用,七日痔枯白落,取热毒之性以枯歹肉也。
13.《本草蒙筌》:截疟除吼,膈上风痰可吐;溃坚磨积,腹内宿食能消。
14.《医学入门》:主恶疮瘰疬,腐肉,和诸药敷之,自然蚀落。又治蛇尿着人手足,肿痛肉烂,指节脱落。为末,以胶清调涂。
15.《纲目》: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又“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16.《玉揪药解》:治寒痰冷癖,久疟积痢,疗痔漏瘰疬,心疼齁喘,蚀痈疽腐肉,平走马牙疳。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中药故事
壹尽管砒霜无疑是一种“一级”毒药,但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砒霜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能够起到很多作用。历史上,早有将砷化合物用以治疗昏睡病、肺结核、皮肤病等顽疾的记载。美国纽约赛奈山医药学校的临床医学教授、肿瘤专家塞缪尔·韦克斯曼介绍说:“人们总是害怕砒霜中毒而死,并认为它是产生肿瘤的原因。但追溯到希波克拉底时代(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名医,生活年代约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被称为医药之父),它就以这种或那种形式用来治病。砒霜的药用达到顶峰时期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药师都会使用这种药品。”在19世纪的施蒂里亚,就是现在的奥地利南部和斯洛文尼亚北部,那里的农夫们经常摄取一定剂量的砒霜,用以增强他们的体魄;17世纪的英国,砷的多种化合物被用来制取防腐剂;年发现的一种砷化合物——砷凡纳明长期被用以治梅毒、雅司病及其他螺旋菌感染,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青霉素所代替。
——百度百科(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好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